首页>批判与思索>正文

关于“阿城”的不合时宜的一点看法。

2022-06-07 龙景园原创 皮平生 点击量:

关于“阿城”的不合时宜的一点看法。

今天在微信的朋友圈里看到一段视频,说的是作家中的作家王朔是个怼天怼地的人却对另一个作家阿城深感佩服,视频中还引用了梁文道曾说过:如果你没有亲耳听过阿城讲故事,那会是终身的遗憾。就连我崇拜的莫言在读过《棋王》之后也说,阿城在他的心目中毫无疑问是个巨大的偶像,还有艺术大师陈丹青对阿城的评价也是出奇的高:“不是说他有读者,而是说所有很有读者的作家都很佩服他,他是作家里的作家”。
 
其实早就听说过阿城,也知道他很有名气,很有成就,但看了这段视频后我还是立即感到热血沸腾,立马觉得应该找些阿城的作品来看看。
 
首先马上到百度搜索“阿城”。看到百度的阿城标签:阿城,原名钟阿城,1954年出生于北京。
 
我有些略感意外,原来这么“年轻”,从众多的描述中,我想象阿城是一个颇具“仙风道骨”的隐士呢,至少和我们不是同一时代的人吧。却原来和我们同处一个时空。能被这个年代的作家们共同赞誉的,还和他们同属一个时代的作家,这的确很意外。
 
百度中列举了阿城的许多作品和成就,其中尤以其首部短篇小说《棋王》最受推崇。我也早已听说,可是这多年来也一直没得心情找来一读,甚是遗憾。
 
其中排在成就榜第二位的应是其凭借电影《芙蓉镇》入围第7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看到这一条后我的感觉一下差了好多。
 
电影《芙蓉镇》是我在读大学期间就看过电影,当时也是轰动一时,好评如潮。不过当时我就觉得不过如此,只不过那个时候的文艺作品太过贫乏,太过假、大、空,太过高、大、上。这部电影只是说出了许多真像,在那时确是一股清流,获得赞誉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把它放在文学艺术作品不论是纵向还是横向的比较中来看,说它多么有文学艺术高度,恐怕都有些过了。而且我当时就觉着这部电影太过形式化,它带来的影响应该是后面产生了一大批的形式化严重的作品和作者,这种形式化在电影,绘画、小说以及音乐、舞蹈等各个领域几成泛滥之势。也产生了大批的因这种形式化而获取名利的作家,导演,绘画,音乐,及艺术表演家等。而这种形式化已经演变成今天的流量获取法则。
 
百度中还列举了阿城的许多编剧过的影视作品,不过一时无法慢慢看来,还好其中提到1997年阿城出版了散文《威尼斯日记》,散文是最适合短时阅读并可窥视作者其妙的文学形式。于是我立马搜索《威尼斯日记》,并找到一个专门收集阿城作品的网站。
 
我打开《威尼斯日记》慢慢读来,之所以说是慢慢读来,我想应该先静下心来,这样才能体会其美妙,不然为什么那么多大咖都赞赏他呢。
 
可惜,我无论怎么暗示自己要心平气静地阅读,还是每篇无法逐行读来,往往读着读着就想跳过,往下读去。
 
因为读的过于肤浅,所以不敢评述,但其每篇都能借景,借人做引经据典的描述,其中不乏用大量的中外帝王名仕及历史典故进行现实化的引入,在展示其文化底蕴深厚的同时,对今天极度欠缺历史文化积淀的读着来说,不能不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是不是其广受推崇的主要原因还不得而知,但其文章本身有什么高度我还是不以为然的。
 
好在我的时间还多,我要将阿城的所有作品都找来,要慢慢地,静心地,一篇一篇地读过,以免如梁文道所说的“终身遗憾”的事发生在我的身上 。

...
扫描二维码,关注龙景园
公司地址:北京朝阳区媒体村天畅园4号楼
24小时电话:15901324468; 010-64528976
邮箱:bjljy_2012@126.com; bjljy_2012@sina.com
本网站部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自网络,一切相关著作权利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主题

免责条款

Copyright © 2012-203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130317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