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龙景园旅游规划>乡村休闲旅游中心>经典民宿>正文

莫干山民宿:建筑设计改变生活方式(2)

2018-06-04 北京龙景园 龙景园 点击量:

“还是一句,无设计。”朱胜萱看着外面的院子,“我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有两派,一个日本,一个中国。日本园林精致准确,但我还是喜欢中国园林的自然包容。简单来说,日本园林是‘人’的园林,如果失去人的精确控制,就会失去魅力。当园林异主,照料园林的人若心境不够、造诣不足,就会大幅度降低园林的价值;而中国园林是匠人和文学家的合作产物,不在于形式上的表达,只需要简单的照料,是自然和可发展的不灭的园林。 我这里的处理也很简单, 不用刻意去种植多么名贵的植物, 简单的规划,将山上的茶树移栽下来,既满足了前院的景观需要,也让清境原舍自然的融入了茶山之中。”

到了自然中来, 就应该感受大自然的赐予。但是我们现在大多数人,都缺乏对大自然的敬畏心。 没有敬畏,你就没有真正意义的热爱。包括我们设计师小伙伴,我带他们到这边菜地去除草,一脚就踩在菜上面。看到这种情况我就会忍不住说他们,‘作为景观设计师,对植物没有感情,对自然没有尊重,你怎么能做好景观设计’。”

“缺乏敬畏,让我们自大而狂妄;缺乏爱心,让我们难以获得美的感动。 所以我教育孩子有两点最重要:一是敬畏之心,二是爱心。 ”

“我常说,如果我有时间来直接管理原舍,就会要求每一个来入住的客人都下地去干活,一起体验的真正的田间生活。”

“一直听到您提到菜地,您的菜地在哪儿?”我好奇的问道。      

“就在下面。”朱胜萱也显然来了兴趣:“你们要是没问题,我们下地里走走。”

“好!”“太好了!

清境‖    

事后回想,非常感激朱老师带领我们走出了建筑意义上的“原舍”,走入了真正的“清境”。 我们展开了对于整个民宿模式的讨论, 也让我真正体验到一个完整的属于【清境原舍】的生活方式。 

走上田间小路,大家的对谈更加的轻松和随性。我的所有思路都慢慢打开,从轻松再到兴奋,畅游于朱胜萱构建的他所喜爱和感动的生活空间中。

“小白”在前面带路,我们走在田间地头,听着朱老师略有得意的“指点”自己的一片“天地”。 

“其实在田野中我们也有设计,比如在不做任何硬化的情况下就地取材构筑的田间小道。”

“还有这个篱笆墙,当地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围墙,一开始设计师的设计很复杂,很难融入环境而且造价不低。我抽空自己画了篱笆的设计, 在乡间就是应该就地取材, 这里最多最便宜的就是竹子,于是有了这样8块钱一片的竹篱笆墙,而且这些篱笆高度可以随手调整的, 挡不住你就调高一点,哪里少了你就加一片。”

“我们不单单种植一般的蔬菜瓜果, 我们还有很多实验性的栽培项目,是我们尝试用于未来的景观设计中的。你们有没有感觉,这几年景观上使用的植栽都是千篇一律,沿用之前的经验,很少有新的尝试。我们就在这里做大胆的尝试。”

明显能感觉到了田间的朱胜萱进入了更加惬意的状态,随意的向我们指点着各种植物,讲诉这些植物的来源和故事,不时地蹲到地头, 扒开草丛为了展示他正在培植的各种宝贝。 这个时候的朱胜萱,除了偶尔表示出的专业知识和阅历,完全就是一个生活在田间地头的山里人。 他朴实、执着、简单,菜长高一分,花多开几朵,每一个小的收获都让他开心不已。 

我从未见过如此放低姿态的总工级别设计师,特别是当他顶着“东方园林东联设计集团首席设计师/董事”“城乡互动(上海)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世博园区景观工程总顾问”,等等这样的光环时。这份自然和轻松让我无比感慨, 我们是怎么了?

什么时候开始,设计师成了一个清高的职务,对行业真正最本源的东西失去的动力和热爱,仅仅去追求在图纸上那份所谓的美感和获得大项目的“成功”。 我们拿不起锄头也用不了木锯,我们做着几百上千万项目的设计,却没有能力自己哪怕种下一棵小苗,制作一张小椅。对自己设计的事物没有最基础的亲身认知,缺乏最基本生活体验的设计师,真的能做出改善他人生活方式的好设计吗?

“这是萱草,就是很普通很常见的草, 生命力很顽强,非常适合用在景观上。”朱胜萱又蹲入了另一片地头,“其实,我名字里面的‘萱’字,就取这个意思, 而且本来‘胜’也是茂‘盛’的‘盛’。父母亲只是希望我跟萱草一样茂盛的成长就好了。 ”

原舍‖

再次回到建筑意义的【清境原舍】,突然发觉这个名字再贴切不过了,其实它早就跟我们说清楚了这里最基本的含义——在这清心安静的自然之境,一个最朴实最原乡的简舍就足够了。

 

在这个民宿项目大建设时期, 大家都在追求一种生活方式, 但有多少人理解你到底要带给客人一个什么样的原乡生活方式。并不是住在山林,吃几口野味就是原乡。在很多人向民宿建筑中拼命植入城市元素,追求所谓的视觉美感时,朱胜萱用最简单的方法,邀请你与大自然做朋友,告诉你如何去接近大自然尊重大自然,用最简单的建筑智慧改变你的原有生活态度。

原舍其实基本都是现代建筑构造,并没有如很多民宿一样用老房子改造,或者为了追求所谓的“自然建筑”使用大量的生态材料。但是合理的设计和用材使得建筑最大程度降低了能耗,“无设计”的处理方式使得整个建筑让位大自然。我不禁又想起了日本建筑师畏研吾的那句话,因为找不到更好的描述,请容我再用一次:当某个事物与它所在的场所产生幸福的联系时,我们就会觉得它是自然的。自然的建筑,就是与场所建立了幸福联系的建筑。

午后山间下起了不小的雨,却难以阻挡我四处寻美拍照的热情,这场突来的山雨,仿佛是为【清境原舍】做一场“自然建筑”的说明。 而我?在这一场酣畅淋漓的对谈洗心之后,再淋上一场雨,痛快啊!不是吗?

闻道‖

回到成都, 准备写作的期间,偶然看到了朋友在其他文章中用的一副倪瓒的画。

 

我觉得这副画就是对中国传统的建筑观最好的说明:大自然的面前,建筑是最不微不足道的,仅仅是一个可以遮风挡雨可以安睡之地罢了。

【清境原舍】就如画中那间小屋,一栋也许微不足道的建筑,却传达了很大的原乡建筑精神。貌似很高大上,说来却又那么简单。只要别忘了:你的门前有一座山!

后记‖

【清境原舍】这一篇对谈录是我开始对谈录以来,思路整理最快的, 当天的对谈还没有结束,我就已经确定了整个文字的方向。 但是偏偏俗务缠身,足足拖了十余天才得空落笔。 一开始非常的担心,因为时间太长,怕遗漏很多对谈的内容。 没想到写的时候居然如此的一气呵成,随着每一个字敲击而出,当日的整个过程历历在目,仿佛都发生在昨天。 我才明白这一场对谈对我有多大的影响,留下多深刻的记忆。

在此非常感谢朱胜萱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接近一天的时间跟一个后辈授业传道, 感谢朱老师同事董小姐和林小姐的热情款待。最近两次的对谈,都有上海设计师刘飞陪伴,非常感谢他的专业和敏感,为我打开思路。特别感谢临时加入对谈的《旅游天地》编辑总监谢奕青老师,她专业的访谈能力和广博的知识体系,使我们整个谈论不再仅仅拘于建筑本身,话题延展艺术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受益太多。  

本次对谈录的所有照片除部分由清境原舍提供外,均为个人原创。另外同样要感谢友人杜小月的专业校稿,感谢沫沫部落对于本次对谈的支持和帮助。

 

▶老余,本名余明旻,室内设计师。漂泊外地十年归于成都,深患建筑痴迷症多年。无药可救,无方可解。多年“病”中感悟:唯多看多学多问,方能改善症状。五年来游走于世界各大建筑圣地,却不料“病”入膏肓。不日,有幸得与国内建筑大家对谈,用笔、用镜头、用心记录建筑世界的繁花似锦,本为缓解内心几乎病态的情感,现也期望娓娓道来的对谈录,为大家呈现出建筑的美好。期望记录建筑中的人文情怀,借以安慰焦灼的心灵。

(转自 沫沫部落 公众微信号)

...
扫描二维码,关注龙景园
公司地址:北京朝阳区媒体村天畅园4号楼
24小时电话:15901324468; 010-64528976
邮箱:bjljy_2012@126.com; bjljy_2012@sina.com
本网站部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自网络,一切相关著作权利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主题

免责条款

Copyright © 2012-203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130317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