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龙景园旅游规划>特色小镇规划>正文

特色小镇 | 小城镇的大视角与大战略

2018-06-26 龙景园网 龙景园 点击量:

尽管梁思成先生早于1945年10月就撰文《市镇的体系秩序》,预言并提醒 “在今后数十年间,许多的城镇农村恐怕要经历到前所未有的突然发育。
这种发育,若能预先计划,善于辅导,使市镇发展为有秩序的组织体,则市镇健全,居民安乐,否则一旦错误,百年难改,居民将受其害无穷。”
但时至今日,我国对于小城镇的研究仍旧集中于“要不要发展”,对小城镇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却甚少涉及,以至于面对小城镇出现的各种问题大家只是在寻找着“葵花宝典”——头疼医头、脚痛医脚 ,小城镇依旧碎片化、蔓延式发展。
这个世界的问题就是聪明人总是怀疑自己,而愚蠢的人总是充满自信。——by布考斯基
作为城乡连接中枢的小城镇,未来发展必须要打破这种机械式应对的僵局,以大视角、大战略去解决小城镇的生存问题。

林语堂笔下,位于英国科茨沃尔德地区古色古香的田园小镇
视角一:都市区视角
首先,小城镇必须将发展维度扩大到大都市区。作为大都市区建设的重要一环,小城镇的生存发展显然不是孤立个体、大干快上的逻辑,而是应该放大到整个大都市区城镇结构体系中,谋划小城镇自身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城镇之间产业结构雷同、城镇性质相似、重复建设严重的问题。
这种“以区域视角、寻求小城镇未来发展突破”的逻辑也符合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即一个地区要想取得广泛的经济增长,就必须建立起一个一体化的城镇体系。这个体系应该由具有不同规模及功能的城市、镇及乡村所组成。城镇的发展必须与周边大城市及乡村的发展相协调,形成统一的大都市区网络体系,以充分发挥小城镇 “路由器”的作用。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体系六角模型图示(图片来源: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官网)
然而,我们不能将小城镇简单视作大都市区城镇乡网络体系中的一环,应该理清小城镇的发展属性,重新为其选定一个坐标原点。
小城镇发展坐标原点在“乡”?
目前,我国对于小城镇的发展多是以“乡”的角度去思考,如“乡镇主要承担转移农村人口、聚集农村产业的功能”以及“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环”等 。
小城镇作为乡之首,需要承担起乡村的属性,这本身无可厚非。然而,小城镇发展绝非仅仅是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或者乡镇产业的城镇转移,过度强调乡,只会让城镇变为乡村的升级版,使“镇像农村”。城镇的发展与大都市区建设严重脱节,会使城镇成为城乡对立的矛盾激发之地。
小城镇发展坐标原点在“城” !
小城镇首先是“城”,因此必须具备城市的属性,其发展也必须以中心城市为发展坐标统筹考虑。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城乡融合理论中所提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小城镇,我们仍应重视城市的中心地位,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足以覆盖整个大都市地区,在这一区域范围内的小城镇必将受到中心城市经济的强烈影响,因此必须强调中心城市之于小城镇发展的作用。”
而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在其核心-边缘理论(Core-Periphery Theory)中也专门强调:“核心区是创新变化的主要中心,而它周围地域则组成了边缘区,边缘区的发展依赖于核心区。”
 

小镇
 

广岛市国土开发计划-城镇中心定住圈划分
日本小城镇能稳步发展,正是因为其小城镇被积极纳入都市圈发展计划,能够与中心城市协调发展。
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政府为实施《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振兴城市、农村、渔村,在全国设定了44个定住圈。
奈良县南和地区就是其中的一个定住圈,其范围包括吉野镇、大淀镇、下市镇3个城镇,这些城镇通过与五条市的联合发展,使得其经济实力得到稳步增长。以吉野镇为例,自1997年定住圈设定以来,吉野镇的批发业零售额迅速增长了6.6%。

通过与五条市的联合发展,奈良县吉野镇的经济发展迅速
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周边大城市为坐标原点,应首先服从于大都市区的发展,借助于周边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清晰地找到小城镇在整个城市体系中的定位,加强小城镇发展的内在动力。
视角二:城镇群视角
都市区视角为小城镇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然而窥入门中,却不难发现,每个大都市区周边都拥有着“数量不少、规模不大、功能不全”的小城镇。
由于我国目前主要以行政职能划分小城镇地域,很少根据自然经济圈、整体功能和区位特色布局来划分,造成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小城镇规模普遍较小,且疏密不一,有些地方镇与镇之间仅有几公里,有的甚至连成一片。
同时由于行政体制的影响,小城镇秉承“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各自为政,“一窝蜂”、“一哄而上”的建设,每块地都要“大干快上”,产业结构雷同、城镇性质相似、城镇之间重复建设和争夺资源的恶性竞争已相当严重,小城镇无法达到最优规模,形成最优的要素聚集能力,发展动力被整体削弱。
“镇外的人不想进,镇里的人想逃离”,小城镇的人口持续减少,其在城镇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已经由本世纪初的26%下降到2014年的20%( 2015中国住建部数据)。
小城镇成了城市工业的垃圾站和乡村人口的中转站,在大城市这轮明月之下,变得毫无光彩,甚至完全隐匿。
小城镇的成长,离不开城市要素的聚集
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其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中就提到,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决定城市增长的不再是本地的资源禀赋,而是城市本身集聚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能力。
可以说,小城镇的生命活力,主要表现为要素的流动和循环。而要提高小城镇的要素聚集能力,显然不能继续“遍地开花、低水平分散建设”,小城镇在疯狂的数量大跃进之后,应寻求规模的扩充,有规模才有集聚效应。
这也正是空间集聚理论(Neary, 2001)所明确强调的:“当城镇的人口、产业和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达到一定临界度时,就能产生集聚经济效应。”
城市要素的聚集,要发挥小城镇规模效应
日本的小城镇发展,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前的数量扩张之后,为了提高小城镇的质量和小城镇的集聚能力,逐步转向小城镇规模扩张阶段。

日本通过城镇村的合并,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提高了城市要素的集聚能力
对比青岛和潍坊的小城镇发展,更不难看出小城镇发展的规模效应。青岛市域面积11026km2,共拥有158个建制镇(含市南区、城阳区和其余5市);而毗邻青岛的潍坊市域面积虽远超青岛,达15829km2,但建制镇数量却少于青岛,仅为119个。
并且为了更好地强化小城镇的承载力和吸纳力,潍坊市不断调整镇街区划,十余年间,镇街撤并比例达到35%,通过撤并,扩大了单个小城镇的规模,使小城镇的经济集聚能力不断加强。

...
扫描二维码,关注龙景园
公司地址:北京朝阳区媒体村天畅园4号楼
24小时电话:15901324468; 010-64528976
邮箱:bjljy_2012@126.com; bjljy_2012@sina.com
本网站部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自网络,一切相关著作权利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主题

免责条款

Copyright © 2012-203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130317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