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6 网络文摘 龙景园 点击量:
乡村振兴战略既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择, 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 也是全面系统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总框架、总方案和总思路。分析“三农”问题的成因和理清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 有助于深入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和关键。在此基础上, 建议采取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科学编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加强五级城镇体系的规划建设、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夯实农村基层党建基础等6个方面的措施, 以更好地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部署, 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乡村振兴战略从战略目标、实施路径、人才支撑、体制机制创新、资金支持等方面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总思路和总方案, 是新时期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行动指南。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系统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 梳理“三农”问题产生发展的历史成因, 理清解决“三农”问题的逻辑脉络, 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起点和发展机理, 准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 切实有效地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基于此, 本文从我国“三农”问题的成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3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以期对更好地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有所裨益。
一、我国“三农”问题的成因分析
“三农”问题是农业、农村、农民3个方面纵横交错、农村与城市共同作用形成的系统性问题, 其产生和发展既有历史的原因, 也有发展战略和产业自身的原因。从历史的因素看, 主要是由于建国后我国施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及其附属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及其相关的体制机制, 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 农村资金被过量抽走,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村, 造成人地矛盾尖锐、劳动生产效率低下、农业比较效益很低, 而农业比较效益很低又导致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都不愿意投资于农业和农业技术改造, 最终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综合生产能力下降;同时, 由于二元社会结构排除了竞争机制, 使社会趋向僵化、懒惰、保守, 形成了城市和乡村相对封闭的社会系统, 加上“行政主导的二元结构基本隔断了城乡间的土地流动, 人为地设置高昂的要素配置交易成本, 导致要素流动效率极为低下”, 这种二元结构阻断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现代要素的流入, 降低了农业要素投入效率和农业产业比较收益。从要素投入上看, 由于家庭承包制下农户经营规模狭小, 对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的集聚能力有限, 产业附加值难以大幅提升。因此, 白永秀认为, “三农”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村庄规模狭小, 生产要素分散, 且处于静止状态, 无法流动, 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从产业自身发展规律上看, 由于农业的自然和市场“双风险”特征, 投资农业的风险相对较大, 农业对外部要素的吸引力降低;同时, 受报酬率递减规律和恩格尔定律的影响, 农业的比较利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受比较利益机制的驱动, 农业资源不断向非农部门转移, 而外部资源却很难依靠市场的力量进入农业领域。这些因素客观上制约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使得农业因缺乏要素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而逐渐衰退。
农村作为承载农业相关要素发展的空间载体, 也因为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条件下所推行的农业经济政策, 破坏了中国农村内部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机制与环境, 减少了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和社会事业投入。同时,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后, 老龄化、妇孺化与空心化相互交织, 造成农村普遍的家庭撕裂、社区邻里互助传统削弱、优秀乡村文明衰减、农村社会结构稳定性遭受破坏, 社会治理面临较大挑战。加之广大农民工进城打工后开阔了视野、增加了收入、增加了身份感和认同感, 农村已经不能满足在外打工农民和本地居住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的需要, 而引发大量农民离开农村到城镇居住, 广大农村在人气不足和设施失修的情况下陷入日渐凋敝的境地。而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别, 直接导致了农民综合素质的弱化, 他们严重缺乏创造机会和把握机会的能力, 并且呈现代际传递的态势。同时,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小生产、大市场”的农户经营结构, 必使得农民在技术选择、生产投入、资源配置、专业分工等行为上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原则来优化, 导致农民收入在短期内难以大幅提升, 由此引发了农民的相对贫困和大量外流。
综上所述, “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农业比较收益低下, 在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 农业难以集聚发展所需的要素资源, 难以实现现代化改造。二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以家庭为单位的农地的小块化、分散化、封闭化经营, 难以产生规模集聚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三是传统农业是具有自然和市场“双风险”特征的行业, 产业发展成功率不高, 加上要素投入的积极性不足, 导致传统农业发展缓慢。四是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导向下, 农业长期处于向外“输血”的状态, 农业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降低了农业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五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其相关的政策体系阻碍了城乡资源的自由流动, 使农业农村长期得不到资金、技术、人才等现代要素的“滋养”, 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缓慢, 农业比较收益低下, 加剧了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外流, 导致农业衰退、农村凋敝和农民贫困的“三农”问题。所以, 解决“三农”问题, 应该重点解决阻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 核心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问题, 以提高农业产业比较收益, 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农村要素向城市和工商业单向流动的问题, 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等现代要素“下乡”发展, 为农业发展提供要素保障, 为农村繁荣增加人气、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 为农民提供稳定可观的收入、体面的生活、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分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是厘清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 而厘清乡村振兴战略内在逻辑关系的核心是找到和破解制约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点:一是破除阻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使资金、技术、人才等现代要素能够进入农业农村, 激活乡村振兴发展活力;二是提高传统农业的比较收益, 通过高收益吸引返乡农民工和现代城市要素进入农业农村发展, 为乡村振兴提供要素支撑。
(一) 破除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畅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渠道, 促进城乡要素资源的集聚发展和优化配置;通过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模式, 促进土地等要素的相对自由流动, 稳定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预期, 促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产业效益;通过创新农业金融制度, 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入农业发展, 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 提高农业资本投入效率;通过创新人才体制机制, 畅通“三农”工作队伍流动渠道, 让更多的人才服务“三农”发展。只有通过以上方式, 从制度、科技、资金、人才、土地等方面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提升农业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为农业比较收益的提高提供源源不断的要素支撑, 才能激发乡村振兴发展活力,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Copyright © 2012-203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130317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