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乡村旅游>正文

进入乡村旅游休闲的时代

来源 北京龙景园 2018-06-23 龙景园

休闲的扁担怎样挑起城里人的梦?

芦茨“石舍香樟”休闲会所。我国首个慢生活体验区——富春江(芦茨)乡村慢生活体验区即将在这一带建设。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长假中,有人的风景是逶迤数十公里的堵车长龙,有人奔波在各个著名景区的排队方阵间。但也有人“在迢迢江山隐隐青山间,一时荡舟波光潋滟中,一时漫步乡村小道上”,享受着远离城市喧嚣的宁静,品味着“画城”桐庐“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的意境。

素有“中国画城”美誉的浙江省桐庐县,尽管离省会杭州仅有一个小时的车程,但长假中依然保持着它惯有的慢节奏。那些掩映在层峦叠嶂中的休闲农庄里,游客们的时光穿越到了一千多年前范仲淹的诗句中:“潇洒桐庐郡,千家起画楼。相呼采莲去,笑上木兰舟”。

事实上,近年来,桐庐县以休闲乡村为发展特色的模式已经被业界学者所关注。9月28日,在首次举办的中国休闲乡村发展(桐庐)峰会上,与会国内外专家表达了这样的共识:中国的旅游模式目前正在由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乡村旅游”快速转变,而休闲资源丰富的乡村必将成为未来休闲旅游的主要载体。

摆在中国成千上万乡村面前的难题是,如何成功实现由简单地吃农家饭、采摘蔬果的农家乐,升级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休闲,如何走出一条适合地方特色、避免同质化的发展路径。对此,桐庐县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已经落伍

市场上,企业的嗅觉总是最灵敏的。国庆前,多家企业一直在桐庐县的各个景点和休闲农庄转悠,他们的公司准备要在桐庐开发一批乡村休闲游的新线路。

在企业家看来,经历了过去十多年“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观光旅游后,现在的游客越来越倾向于自助的、休闲的旅游模式。特别是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下,旅游中除了观景之外的休闲需求被逐步释放出来。游客在选择旅游路线时,不仅考虑景观欣赏的因素,更有慢节奏放松的需要。原来那种披星戴月、疲于奔命的旅游观光模式虽然也还存在,但以休闲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方式正在异军突起。

企业家认为,桐庐的旅游资源正符合当下公众的旅游新需求——既有著名风景区,也能提供休闲场所。

桐庐位于富春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核心,地处“西湖—富春江—千岛湖—黄山”这一黄金旅游线的中心地段,拥有“全国诸洞冠”之称的瑶琳仙境、“地下第一长河”之誉的垂云通天河等多个国家4A级风景区。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的山水风景大多取自桐庐。

而另一方面,经过几年的发展,今天现实版的“富春山居图”中早已点缀着画里芦茨、古风荻浦、富丽永安、碧水湾里、诗情胜峰等一个个风情各异的特色村。游客阅尽了山水画之后,还可以享受乡村泥土气息,在一个可以完全放松解压的天然场所,体验人与自然完美融合的生活。

企业家在市场上洞悉到的变化,在专家学者那里也有了定论。国际休闲产业协会副主席朱至珍告诉记者,按照国际标准,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之后,人们的旅游模式就进入了休闲时代,开始讲旅游品质,注重幸福指数,其中就包括休闲指数。而目前,在长三角地区,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经济实力决定了他们需要一种新的旅游模式——以休闲需求为核心的旅游。

多年来致力于生态景观研究的中国农业大学生态学与工程系教授宇振荣说,现代城市人对休闲乡村的渴望,包括田园绿色景观、无污染的生态环境、重温乡村记忆、有机健康食品、朴实的民风、适当参与体力劳动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1年《休闲绿皮书》指出,“十二五”时期,将是中国休闲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休闲资源70%集中在乡村,所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休闲乡村理所当然成为旅游产品中的骨干力量。

乡村旅游休闲撬动新农村建设

只有8间客房的桐庐县芦茨土屋,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给学生讲课时经常用到的经典案例。土屋的女主人网名叫“芦茨土屋的香草妈妈”,这位自称曾经是奢侈品控的北京女孩,如今在桐庐县芦茨村当起了“农妇”。学设计出身的“香草妈妈”,和他的丈夫一起,把婆家芦茨村的土屋改造得和法国城堡酒店有一样的品位——外观利用的是芦茨有百年历史的老屋,而里面的陈设却处处透着休闲与浪漫,周围就是农舍菜地山林小溪。住在那里的游客,躺下看到的是星星,出门闻到的是田野气息,一起散步的要么是几只芦花母鸡,要么是主人家慵懒的小狗。

 

教授说,“香草妈妈”自称农妇,但她这个农妇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妇。男主人“香草爸爸”虽说是地道的芦茨人,可也是在北京城里转了一圈又打道回府的新农村人。也正是这些新农夫农妇,依靠乡村的休闲资源,揭开了新农村建设具有特别意义的篇章。

某专家还同时兼任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休闲乡村专业委员会主任。他说,乡村休闲的发展就像一根扁担的两头,一头挑起了城市水泥森林中居民对休闲和乡土的渴望,一头挑起了新农村建设。

来自农业部的信息显示,近年来,休闲农业已经在农村稳步发展,尤其是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休闲农业聚集地区,休闲农业收入占农民全部收入的50%以上,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收入比本地农民人均收入平均水平高一倍。此外,休闲农业还可以大幅度提高就地就近吸纳农民就业,促进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民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2012年8月,农业部发布的《全国休闲农业发展情况研究报告》称,在各种形态的乡村休闲模式中,休闲农庄投资回报率较高,是社会资本进入的主要领域,民俗村(镇)特色资源丰富,传承乡土文化的潜力较大。

对农业部来说,休闲乡村的发展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在《全国休闲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农业部提出,“十二五”期间,各地应依托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环境、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特色农区等重点开展休闲农业示范工程。

在桐庐,早已经围绕乡村休闲做文章。桐庐县副县长告诉记者,从2001年起,桐庐县就出台了相关政策扶持休闲农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乡村休闲业已经成为桐庐经济的亮点。

2011年,桐庐又出台了《关于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桐庐的目标是,把全县183个村庄打造成183幅画卷。

在国际休闲产业协会副主席朱至珍看来,中国农业大国的特性不会因为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而改变,“三农”问题是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发展绕不开的话题。“三农”问题不应该成为包袱,而应该成为发展的“卖点”,休闲乡村就是个不错的题材。

乡村旅游休闲追求的是怡然自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国际休闲产业协会副主席认为,陶渊明这句经典的诗句用来解读什么是休闲乡村游最合适。休闲乡村绝对不是现有大多数农家乐所流行的吃个土菜、采摘点蔬果,而是真正有机会放慢脚步、沉下心来,感受乡野的风韵和士大夫精神的情怀。但是,现在全国范围内能有这样魅力的地方屈指可数。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专家委员会委员认为,国际的理念中,休闲乡村旅游的内涵包括,以湖光山色为代表的乡村风光;以传统生产方式、当地民居村落为主体的乡村遗产;以乡村美食、音乐、手工艺为特色的乡村生活,以及以漫步、骑车、骑马为主的乡村活动。而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休闲更多是农业旅游,主要是采摘、用餐,休闲的味道严重不足,对乡村既有文化、遗产开发不足。

在国外,乡村休闲是整个旅游金字塔的塔尖部分,属于小流量、高消费的。而在我国,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游,则处于旅游金字塔的底部,属于大流量、低消费的。

由于农家乐处于整个旅游金字塔的底部,所以,我国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休闲开发目前突出的问题是:大范围内,粗放式开发多,高层次精品少;区域范围内,品种单一,趋同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科学规划。

农家乐只是满足市民对农村的好奇,还不能充分满足乡村休闲旅游的需求。低层次开发的实际效益不足以激发供给主体——农民及企业的积极性。

最遗憾的是,一些乡村在开展旅游的过程中大拆大建,破坏了原生态的乡村风貌、建筑风格。一些乡村在开展旅游过程中急功近利,不够尊重当地村民的利益与感情,一些民俗活动和节庆过度表演化,破坏了原生态的乡村文化。

华东师大的教授认为,除了理念上对究竟什么是休闲乡村认识不足外,很多乡村在建设中也存在诸多误区。比如认为,时尚就是奢侈。部分地区以开发乡村旅游休闲的名义,在农村建度假区、别墅区、高尔夫球场,搞不切实际的人工景观,大拆大建,甚至在乡村建设中照抄照搬城市的小区模式。这种乡村旅游休闲点景区化的倾向非常令人担忧。

中国农业大学生态学与工程系教授曾做过一个调查,愿意去乡村休闲的游客最看重的要素就是具有特定代表性的景观,比如,辽阔的大地,多元的生态环境,具有年代美的乡土建筑等。可是现在的休闲乡村或是新农村的建设中,原来千姿百态的乡村被建设得整齐划一、千村一面,乡村城镇化倾向严重。

在国外,很多村子的标识都做得有浓郁的乡土味,但在中国的一些乡村,农家乐的招牌就是闪烁的霓虹灯,不仅与周围的景观格格不入,而且俗不可耐。

休闲时代,乡村旅游休闲还要补哪些课

不管是城市人对乡村旅游休闲的渴望,还是新农村建设释放出的机会,休闲乡村旅游的发展都遇到了最好的时期,那么中国的乡村休闲旅游如何升级?

不少专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要在乡村实现旅游开发、群众致富、保护生态的多赢,最关键的是得有一个考虑周全的规划,这个规划需要平衡各方利益,真正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国际休闲产业协会副主席看来,这个发展规划至少应是一个县级层面统筹的规划,这样既能避免千村一面,又能克服休闲乡村旅游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在乡村旅游休闲建设方面,桐庐已经成为先行者,他们的经验也是,在开发之前,全县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规划。

中共桐庐县委副书记说,过去几年来,桐庐始终立足打造“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县域大景区,以景区的理念规划整个桐庐,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每个村镇,先后编制完成了从县域规划到183个村的5级规划。正是有了这些规划的统筹,桐庐的183个村庄正以各自独特的美丽,画出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

...
扫描二维码,关注龙景园
公司地址:北京朝阳区媒体村天畅园4号楼
24小时电话:400-030-1357,15901324468; 010-64528976
邮箱:bjljy_2012@126.com; bjljy_2012@sina.com
本网站部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自网络,一切相关著作权利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主题

免责条款

Copyright © 2012-202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 130317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