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龙景园旅游规划>乡村休闲旅游中心>新型农村建设>正文

一种构筑在新型城乡关系下的乡村发展模式

2018-06-09 龙景园网 龙景园 点击量:

导读:
城市化一词本身就是一个现代语义概念,它包含着以城市为中心的涵义。在城市力量进入乡村之前,乡村的生活是宁静、朴素和自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打破了乡村社会的平衡结构。传统的乡村社会中的农民不存在城乡选择这样的问题,但是城市化的概念提出来后,对于农民来说就有了一个是进城还是留村的选择题。

家庭

可是农民为什么要进城?农民不种地该干什么?
这个问题在过去被想当然的认为只有进城才有出路,但是否每一个农民都要首先变成农民工,想办法进城、留城,最终成为市民呢?问题在于所有为农民提供的出路都是我们这些“城里人”给设计和提供的,如果从城乡地位对等出发,城乡关系需要被重新认识乃至重构,乡村的价值在城市化的高歌猛进下被忽视和掩埋了。
乡村本来是一个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有机融合的自然生命体,可是在城乡对立的价值观下,乡村在不断地被扼杀、消亡,由此带来的是传统文化和观念的衰退。在当前提出要重视乡村、促使城市资本和要素回流乡村的声音中,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尊重乡村和农民的主体地位,在保护、保留的大框架下,依靠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对乡村实施扶助、引导和改造,而不是盲目迁村并点,大拆大建。
当前我国乡村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及农村经济的活力得到巨大的发展和释放,但“三农”问题仍然是我过国经济和社会领域中的头等大事。当前将“三农”问题归结起来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01城乡差距一直在持续扩大,直接的表现是城乡居民的收入比在扩大,我国目前城乡收入比为2.7∶1,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
另一种表现是城乡公共资源配置的巨大差别。拿教育资源分布来说,现在基本上村庄里没有小学、乡镇没有高中,好一点的中小学小基本都在县城以上,这种局面也不得不进一步迫使农民进城,加速了乡村的衰败。
贫困人口也多分布在乡村,我国还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农村脱贫的工作任重而道远。由于农村信息闭塞,农民受教育程度、地理环境、市场等因素,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的不稳定性。
02宅基地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尚不能流转交易,农民没有财产性收入。
 城乡发展差距大的主要原因除去城乡居民在职业分工的因素之外,还有城乡居民财产权和户籍权益不平等带来的制约,即农村居民缺乏财产性收益渠道。目前,城镇居民的房地产已经商品化,但农民的房地产仍然非商品化,使农民分享不到城市化过程中不动产增值的收益。
03城市化让农村人口逐渐流失,很多存在变成空心村,农村正在走向衰落。由城市扩张引发的以各种名目推行的拆村运动,正导致乡村数量的日益稀少。
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时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十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了,一天之内就有将近300个自然村落消失。特别是在消失的村落中,还包含着很多传承着乡愁的传统村落、古村落。这些消失的村庄,一部分来自人为的消亡,一部分来自自然的消亡。失去了人气的乡村,留下的是破败和凋敝。

树

04农村人口的流失也导致了农业劳动投入不足。受80年代的包产到户政策影响,农村劳动力潜能早基本释放完毕,进一步释放的空间有限。
据测算,2011年我国需要的农村劳动力为1.7亿人,但实际上当年只有580万农业劳动力的提供能力。
05乡村不仅在数量上减少,乡村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传统产业和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也正在消亡和衰落。
按照张栋平的说法,“技术集权、艺术集权和城市集权”正在消灭乡村。“乡村社会里有着对城市外来文化强烈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的形成是与乡村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群体组织结构密切相关的。只要乡村的血缘关系始终维系着,任何城市外来文化都难以撼动乡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就无法将现代性的基因根植进乡村的土地。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乡村的免疫力被消解了。
技术集权、艺术集权和城市集权正在消灭乡村。
技术集权:是科学技术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可复制性和易操控性导致的经济领域的集权,这样的集权使得中国不同地区的发展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基因,而趋于雷同。
艺术集权:的一个典型工具是电视机,电视机的诞生让乡村社会的意识形态被高度同化。艺术集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让乡村艺人失去了自信和生存空间。电视剧出现之后,乡村艺人纷纷转唱流行歌曲。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改变,这种改变意味着乡村本土性的毁灭,也就意味着现代性的迷失。近现代以来,乡村被纳入到了城市管理系统的范围内。
城市集权:是指中国的城市之间有着食物链的生存法则,大型城市有机会吸取中型城市的能量(资金、人才、土地利用指标等),中型城市有机会吸取小型城市的能量,小型城市有机会吸取乡村的能量。在这个食物链中,乡村当然就成为了最底层的一环。在本能的驱使下,大量乡民离开乡村,走到了食物链顶端的大中城市谋生“。

总而言之,过去的扩张型的城镇化模式是一种对农村进行剥夺和占有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依靠征用农村土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推高了城市的房价,并且使农村的劳动力、资金、土地源源不断流入城市,而城市的资本、人才、技术却流不进农村。
代表乡村文化的一些传统手工业正在消亡,过去那些传统艺术、手工艺都在消失,如草柳藤制品的编制、年画、雕刻、木工、刺绣、陶瓷、剪纸、庙会、社戏等艺术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
06农业生态环境正在趋于恶化。
农业生态环境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农业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各种要素的总称,是农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但是由于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等,造成了土壤退化和农药残留。在干旱缺水的西北地区,农业用水量增长导致地下水超采。
07城市反哺乡村不够,乡村缺乏改善人居环境所需的建设资金与融资渠道,村庄环境、工程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长期缺乏投入。
城市无论从财政还是土地出让收入中,都可以得到足够多的城市建设资金,而乡村建设的资金却筹措无门,久而久之,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在这种背景下,乡村廉价的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为城镇化提供了原始资本,而乡村的命运则是以“城边村”“城郊村”和"城中村"的形式最终被城市扩张所吞并。又对农村土地征收变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方式,是一种变相的城市资本对农村资源的掠夺。过去农村也有在能人的带动下,用发展壮大的集体经济来自筹资金改善村庄人居环境的,但这种模式很难推广,因为能人毕竟是稀缺资源。
08农民和农村缺乏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和途径。比如工厂开设到农村,农民就近到工厂上班,但是缺乏工伤医疗的保护。
在产业引入上,一些在城市中不被批准的污染企业得以进入乡镇,而在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和治污投入上,农村比城市弱很多。笔者参与的一个镇工业调查,就有一个从山东转移过来的棉浆泊生产企业,气味熏天,镇上的居民对此却毫无办法,不得不举家迁走。
09农村治理不足,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村基层组织的权威性、影响力不够,农村社会的凝聚力不够。
在过去,封建社会的农村与现在工业化社会的农村有着本质的区别,封建社会GDP的90%都是由农业完成的,农业经济不仅是国家经济的主体,乡村社会和国家政治还有着密切地联系,如退休的官员成为乡绅,在置办田产的同时也注重发展教育,起到教化乡民的作用。并且科考制度也让乡村社会具备了中心性,一人中榜,全乡光荣,因此乡村没有成为文化和经济的边缘。但是在当下,村委会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对于乡村资源的调度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乡村的经济、政治、教育、卫生等管理权限均不在村委会。在文化道统上,村委会更不具备权威性,甚至还不如过去的保长或族长,乡民的民事纠纷仍依靠有威望的族长解决。所以在农村基层,事实上是没有具有咬合力的农村经济和文化主体的。
综上所述,
当前农村已沦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边缘区域,农民成为边缘群体。
从当前的农民工生存状况以及农村经济来看,农业在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农村中流出的农业劳动人口以及留守的老人和儿童越来越多,农业劳动的投入不足,土地荒芜。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局面?这种状况是否是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其原因归根结底在于用城乡对立的眼光看待农村,将农村看成是城市的一种依附关系。

乡村旅游

准确认识农村及农村社会——发现乡村的价值
推进城市化没错,但是需要我们认识乡村的价值,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吁尊重乡村文明的主体地位了。就个体上看,乡村是贫困、落后、愚昧、保守和封闭的,但这只是结果而非原因。贫困是因为单一的农业经济来源;愚昧是因为农村缺乏教育资源;封闭是因为交通和通讯不便,农村道路长期缺乏投入;村庄破败是缺乏公共建设的资金。所有这些问题不是乡村自身的问题,而恰恰是城市的问题。
城市和乡村,如同一对生来的矛盾对立体:
城市先进、乡村落后;城市紧凑、乡村分散;城市节奏紧张、乡村生活闲致;城市新潮、乡村土气;城市人工、乡村自然;城市冷漠、乡村亲切;
在景观上,乡村的空间是自然生长出来的,城市的空间是依靠技术堆砌出来的。
城市化是工业化之后才实现的结果,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乡村的弱势地位使得乡村本来拥有的对人类有意的特殊价值被掩盖了,因此应首先重新发现乡村的价值。
总的来说,乡村价值体现在田园生活、社会网络、生态、传统文化、农业生产等五个方面。
1、乡村的田园生活价值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已逐渐缓慢下来,当经济高速增长期过后,城市人就开始对快节奏、高强度的城市生活感到不适和厌倦,开始回归乡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闲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于农民是习以为常的,但是对于在高压之下快节奏生活的城市人群来说,是一种反致性的回归,归隐田园是不仅千百年来文人、士大夫的情怀,对于西方国家也是如此。英国是最早进入并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城市环境的问题非常严重,霍华德最早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想模型,可以说是城市规划概念被建立的初期,人们所自然追求的理想空间,田园生活能够解决城市中的社会问题,城市和田园结合成为富有诗意的田园城市。

2、乡村的农业生产价值

进入工业化社会,并由工业化社会产生城市之后,城市的优势就大大的高于乡村了。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较多的农业人口来养活较少的非农人口。封建社会国家的政治资源多投入在农村,例如皇帝每到春季的耕作季节,带头示范,这就是对农业生产积极性的肯定和鼓励。但是在工业社会,国家的政治资源多投入在城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经济的农业生产方式被视为是落后的,但这种花费较多劳动投入的农业生产方式,由于耕地的分布和土地特性、村落格局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才形成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
工业化社会则要求较少的农业人口养活较多的非农人口,工业社会依靠技术追求粮食生产、流通、交易的效率,它不需要保留农耕社会的文化,只需要农村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提供就业劳动力,并且希望这些劳动力最终都能转化为城市居民,成为工业品的消费主力。
但是现代社会同样可以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借助于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可以创造出更高的农业高附加值。
3、乡村的社会网络价值
中国的农耕社会的历史更长,也许是世界上最长的,封建社会就是传统的乡村本位社会。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认为,中国就是一个乡土社会,村落是构成乡土社会的基础单元,城市的文化之根在乡村。
中国儒家文化的教化功能主义主要在乡村发挥效力。在乡村中,尊老爱幼、诚实守信成为一种在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文化自觉,达到孔子所说的“无讼”的和谐人际环境。城市化是要人们脱离乡村的亲情血缘纽带而进入陌生人的城市社会中,即便是进入了城市,仍然保持着和乡村文化母体的关联。
农民恋土情结很重,进入城镇所背负的包袱也重,规模巨大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社会变迁,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同样,让如此数量巨大的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对于城市的压力也是巨大的。
4、乡村的传统文化价值
乡村不仅社会底蕴深厚,在乡土人情背后,还传承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农村特别是一些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基因库,是中国人的文化本底。像《白鹿原》这样深沉厚重的文学作品,其创作基于延续了数千年的关中地区农耕文化的本底。传统文化通过民间信仰、传统习俗、院落形制、建筑风貌、器物等形式体现出来。因此,乡村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乡村文化包含了很多传统文化。乡村和乡村文化是皮毛关系,乡村如果不存在了,乡土文化何以存在?

...
扫描二维码,关注龙景园
公司地址:北京朝阳区媒体村天畅园4号楼
24小时电话:15901324468; 010-64528976
邮箱:bjljy_2012@126.com; bjljy_2012@sina.com
本网站部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自网络,一切相关著作权利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主题

免责条款

Copyright © 2012-203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130317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