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龙景园旅游规划>乡村休闲旅游中心>经典民宿>正文

莫干山乡村改造--从土地、民宿到文脉(2)

2018-06-04 北京龙景园 龙景园 点击量:

民宿

黄郛的改造实践

其中,庾村被废弃至今的蚕种场,正是黄郛做农村改造的生产基地。我们就利用庾村这11间蚕种场房舍,来做文化市集,其旧的建筑和格局都完整保存下来,加以修补和美化。

 

改造前的蚕种场

根据当地习俗,办大事前,一般要先搭棚。我们请来知名建筑师庄慎,在10万元的预算下,做了一个“搭棚计”。材料采用当地山里常见的绿竹,用竹棚把蚕种场所有活动空地串联起来,用河滩的石子铺好路面,营造“市集”。并对市集统一规划屋顶,改为一个与民宅风格迥异的双廊建筑群。

民宿

建筑师庄慎对蚕种场做的市集模型

然而,改造后最难的是,植入的新业态,是否切合当地文化根基?对在地文化资源再利用,是否可行?或者,引领一种新的文化生活,是否正是时候?企业做文化产业,一般而言得经过精细计算;而我们选择先去尝试。

我们将入口的旧厂房改造成餐厅,定位为乡村的本色清新。莫干山一带有很多骑行者,由此,我们植入自行车主题,以一位台湾收藏家的20件藏品做展览,营造骑行氛围。

装点好餐厅后,我们又招聘厨员,开始运营。由我定菜系,观察村民饮食特色,采摘当地有机食材,根据不同时节引入当地的做法,加上大厨的创意,列为餐厅菜品。切合当地的口味,又提升了传统的品质。

除了提供配套餐饮,主题餐厅还承载骑行文化。目前,自行车餐厅成为去莫干山的必游之地,还有全球知名的山地车品牌,选择在此举办新品首发。主题餐厅逐渐成为莫干山骑行大会中的一个站点,并联合其他业态,让整个庾村文化市集成为骑行者的补给站、文艺人的集结地。

 

庾村自行车主题餐厅

我们看到,乡村祠堂等被推倒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出现空白。对此,我们考虑植入书屋。政府部门的图书室,硬件虽好,却不够可爱,或偏隅一角,孩子不愿进去呆。对照之下,我们做了一间“属于乡村的书屋”,布置上简单亲近,便于乡间孩子随意进出。算上桌凳、书架、沙发等所有物件,预算不过五万元。

 

乡村书屋

书籍则向城里人和集团员工募捐得来,图书分类上架,人们可以带走自己喜欢的书。书屋建成后,为持续运转下去,我们又嵌入了一个商业模式:书店里植入些茶水点心,将每月几千块的所得滚动下去。还有三名设计师参与义卖,利用当地的素材,如竹片等,手工制作灯具、竹篮、优盘等实用品出售,所得收入划入书屋公益基金。2014年5月正式运营后,不少路过的游客,都自己带书来丰富书架。如此,通过激发参与,庾村又多了活力。

早在2013年10月,我们在庾村市集里开起咖啡厅,一位老村民起初对此质疑:在这个村,这个业态一定不会成功。第一年,咖啡厅也的确冷清,偶尔路过的人,多是参观一下;然而一年后,今年4月,村民看到了人气,咖啡厅已运营持平。还有面包坊,我们请来蓝带甜点师,一开始成本高,销量也少,但后来逐渐适应了村民以及游客的消费。如此一来,在乡村的人同样能享受到城里好品质的东西。

 

面包坊让村民好奇

当然,在引入新业态上,也有不太成功的地方。比如,做青年旅社,我们原先设想,做些简单的小房间,请了8名设计师,任其想象发挥。结果,每个房间创意都不一样。比如,有一间房间设置了大型的海洋球,不少孩子喜欢,但海洋球很占空间;一间房开了天窗,让人躺着就能看星星,但床距离天窗很近,居住舒适度不够。整体上,住宿的功能要求考虑不足,值得反思。

有了新业态,更需要多样的活动,让市集活跃起来。我们定期设摊,开农夫市集,任由周边村民卖自家东西;还筹备“庾村百年影像展”,以一张20元的面包劵向村民换来一张老照片,这激发了很多村民参与。以此,我们收集了大量民间老照片,进行扫描输出,在展览上呈现,村民在展览上会看到自己或乡邻。我们试图以这样的影像,激活他们对这片土地的记忆。

...
扫描二维码,关注龙景园
公司地址:北京朝阳区媒体村天畅园4号楼
24小时电话:15901324468; 010-64528976
邮箱:bjljy_2012@126.com; bjljy_2012@sina.com
本网站部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自网络,一切相关著作权利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主题

免责条款

Copyright © 2012-203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130317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