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龙景园旅游规划>乡村休闲旅游中心>经典民宿>正文

德清乡村民宿发展模式研读

2018-06-04 北京龙景园 龙景园 点击量:

旅游策划,旅游规划,旅游规划设计

随着乡村旅游的大热,乡村再造运动如火如荼,民宿产业更是像极了风口上的鲤鱼旗,气势如虹。笔者在最近一周内作为嘉宾出席了三个关于民宿话题的论坛,资本风投、互联网、规划设计、文艺青年等各路人马齐集旗下指点江山,在民宿中寻找掘金的机会,似乎只要绘就蓝图,带着满满的理想与情怀,民宿产业就能拔地而飞。

 

    民宿是什么,民宿产业能带给农村什么?我们需要何种形态的民宿?民宿行业的规范和管理如何执行?作为一名8年来一直做乡村旅游的媒体人,笔者试着直面与审视这些问题,做一滴沸水中的冷水,提醒大家看清方向再出发。

一、现实中的民宿产业对于农村、农民产生的作用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要建设“物的新农村”,更要建设“人的新农村”这个理念。“物的新农村”是指道路、饮水、电力设施和住房条件等人居环境的改善;而推进“人的新农村”更多的关注的是留住乡土文化和关注农村居住的人口。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留在农村的还有多少人?除了老人和儿童,有多少年轻人可以留在农村创业或就业? 有什么产业在当前形势下,能吸引工商资本或是智力资本愿意进入农村寻找机会?在浙江这样的农业资源禀赋不足,人均耕地较少的省份,如果依靠传统农业的产出,远远不及进城打工收高,所以这就造成了大量的空心村的问题,造成了留守老人和儿童的问题。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走过的多少新农村,夜色下一幢幢新洋房却全是黑压压的没有灯火,这很可怕。现在中央再提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实际上是将乡村旅游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通过乡村旅游,黏合一、二产并获得产出附加值,为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找到了一个重要的支撑点。

    而乡村旅游中的民宿产业对农村闲置房屋的盘活,使原来只是固定资产的农宅,变成了可以用于经营的生产工具,把住宅转化为财产性收入和创业的大平台,把农村自然资源转变为市场优势,将农产品不需流通和交易就变成价格不错的商品,让农民转变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脚踏实地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发展了农村经济,这无疑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而对许多有乡村梦想的人来说,民宿作为一种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人居业“三合一”的新业态,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城市和乡村相遇的地方,借助民宿这个多元化的平台,保护民居古建筑,复兴传统手工艺,弥补城乡急剧二元化导致的文化断痕,以往只剩下老人与孩子留守的没落乡村,将因为新鲜血液的回流,又鲜活起来了,整体乡村的发展被撬动。“民宿”的兴起不仅促进了农人与城市人的双向融合,更让农民通过旅游业在世代生存的土地上实现二次就业,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社会投资在乡旅业态内寻找机会,吸引着新生力量到农村创业安家,构筑起今后使年轻人和儿童能够定居的乡村社会环境,这也是建设“人的新农村”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乡村需要更狭义的民宿概念

    以上涉及的“民宿”,可能是更狭义的概念。关于民宿的定义,中外文献中给出了很多。但我们想更给予它更为清晰、细分的定义。

    以浙江为例,譬如杭州,城市里的民宿或客栈是一种类型;譬如乌镇,在门票范围内的统一管理的原住民屋屋用于经营的也是一种类型;而更为多见的,是遍布于浙江乡村的,由农家乐转型升级而成的乡村民宿。至于另外一种,规模体量比较大,引入连锁酒店管理体系的产品,我觉是它应该叫建在乡村的度假酒店或精品酒店,叫做民宿无非是使名头更为时尚而已。就象绍兴的开元大禹,乌镇的锦堂,虽然保留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但其本质仍是酒店。

    我们着重研究的乡村民宿,它是落地于乡村、基于农村住宅发展的待客之所。这中间的判定的几个要素:

1,建于乡村;

2、建筑形式与原住民宅院规模类同,有居家的建筑形式;

3、每间民宿必须要有一位主人。

    如果说酒店的对应词是旅行,那民宿的对应词应该是做客。我们是去到谁的家里做客?民宿的意义远远大于一张床,它的核心价值是客人与主人之间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交流,让住客入宿随俗地分享民宿主人的生活方式,这个交流,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是主人通过家里的物品与来客人交流。对住客来说,民宿提供了一个近距离地观察当地人的生活的窗口,透过这扇窗口看他们的居家摆设,吃什么菜,体验最道地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入住一间民宿,就是融入民宿主人的生活,因此我们时常会说,每一间民宿,都有一个独属于自己的故事。

    这些产品之间有可能很类似,需要重点判定它是否是围绕着农业与农村这个主题来进行建设,是否承担了盘活村民住宅的功能。目前,国内尚未有关于乡村民宿的判定标准,因此也很难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在台湾,单幢民宿仅限5个房间,而笔者在金华婺城区的一个山村,看到的一幢高达6层的新建民宅,按照快捷酒店的结构共设计了27间客房,这样的产品,应如何防范其中的消防等各种安全风险,是否完全应该按照酒店的标准去审批、管理?

    浙江最早的乡村旅游形态叫作“农家乐乡村休闲”,浙江省农办设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这个产业。“农家乐”这个名称包括的产品线会比较大,有些农家乐是间茶楼,有些是间餐馆,有些则是可供采摘的农庄,有些就是今天所热炒的民宿。在三年前,《乡旅报告》就把农家乐中最核心的部分,“宿”单列出来,使之与其它的农家乐业态有明显的区分,并连续做了三期的“民宿”专题与讨论。现在,民宿在浙江是农村经济中一块很大的产值。2014年,浙江乡村旅游的规模达到了175亿产值,乡村可共游客住宿的床位数达到了18万张。

    在浙江,乡村民宿的形态大致分为以下3种:

    早期的较常见的,以村集体为主体的四统一民宿经营模式,以引吸退休老人养生度假客源为主,产品单一,价格低廉;

以丽水为代表,由政府主导整体规划建设的集“吃、住、行、游、娱、购、养、育”七要素合理集聚的农家乐综合体模式,力求达到乡村的产业融合发展;

    以德清为代表,以专业设计师、建筑师主导的德清洋家乐模式,走在乡建理念和品牌规划的最前沿;

    无论是早期的模式,还是新兴的产业形态,它都是基于特定的环境和基础上发展而成。随着乡村旅游理念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未来民宿的发展趋势需要更多的融入文化与创意,重质减量,打造与城市消费者需求相适应的住宿品质。如此庞大的乡村民宿产业,需要我们以更有智慧的方式去引导和管理。

三、地方政府与乡村民宿的关系

    浙江山清水秀的地方很多,应该说发展乡村旅游的环境资源比比皆是。高铁的开通,和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使得浙江的大部分乡村,都具备了发展乡村旅游机的交通优势。除了自然环境和交通,民宿产业的发展还需有资本和人才两大要素,资本和人才的流向是很实际的,会根据一个地区的实际市场价值来作来判断。

    政府所需要承担的职能,除了对产业的管理、引导和扶持之外,更需要做的是加大对本区域吸引力的提升。如果乡村旅游是乡村未来的一个支柱产业,那么如何先人一点,紧抓机遇,吸引资本和人才的流入呢?

1、加大对本区域乡村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推广

    去舟山看海、到衢州看山、住丽水养生,每个地区都应该打算地域专属的核心竞争力。如同银泰百货与四季青市场的区别,必定是品牌定位决定消费人群。乡村大热,但是乡村的地域又是如此广泛,没有差异化、品牌化的经营,很可能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因此,在进行实体建设和投资之前,更需着力进行对当地的乡村品牌进行形象设计与塑造,提升市场对当地乡村的关注度。

    一些地方的民宿建起来了,但是发现市场做不起来,或者仅仅是火了一段时间,就又沉寂下去了。如何吸引客人,留得住客人,是需要认真忖量的问题。民宿不只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所在地的历史、地理、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一切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当我们谈论民宿经营的时候,这其中不仅仅只涉及硬件,还包括品牌运作和市场营销的能力。

2、加大对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设入

    目前来看,除了在丽江、厦门等紧挨著名景区的一些民宿外,真正落地于乡村,并形成产业规模的只有浙江。这得益于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使得浙江农村的村容村貌、水治理、垃圾处理、路面路灯等基础设施,已具备了发展旅游的基础条件。很难想象,如果路况不好、村庄脏乱的地方如何发展度假旅游。

    基础在了,但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公共服务设施,民宿不仅是解决住的问题,更要丰富住客在乡村的生活体验:有专业的道路可以骑自行车,有安全的登山步道、有可以看到民间手工艺的地方,有适合客人们参于的市集和节庆。这些方面,政府还大为可为。

3、规范对民宿行业的制度管理

    客观地说,民宿产业是在旅馆业、餐饮业的界线边缘进行经营。按照我国的法律法规,这些场所应该具备消防、卫生、环保、工商方面的审批,领取正式的营业执照。

    而民宿,目前由于主管部门不明确,民宿标准界定困难,致使依法申领民宿营业执照难、投诉处理难等问题,不管是业主还是消费者,其权益都没有得到合法保障。政府必须确定一个明确的部门来主管民宿经济的发展,后续的相关工作才有人负责或者牵头去做。当前,农办负责民宿的政策指导,却无负责具体的职能落实;民宿经营主体可以认定为个体工商户,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民宿的专业认定缺乏相关的法规依据;住宿经营更涉及由多个相关部门(消防、公安、环保、卫生等)经手的行业审批,所以民宿管理制度的出台难上加难。

    目前,在浙江的德清、嵊泗等地,已经出台了一揽子的联审制度,出台了地方性的民宿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合规的民宿业主可以在短期内顺利的领取营业执照,并为消费者开具发票。这是非常有益的尝试,希望在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能将这个政策形成法规使之制度化,将整个行业纳入管理中来。

四、农民与民宿的关系

    在浦江县的一个山区,有个财团正计划入驻发展民宿村,当地村民问我:发展民宿对他有什么好处,每年能给村民分多少钱?

这个问题很实际。政府在引导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强调了农民主体与农民增收的关系。但我们需要更为多元的视角来看待这个关系,而不仅是强调单纯的鼓励农民本身来开办民宿来实现增收。

    客观来说,原住农民受从业经验及教育水平局限,很难营造符合现代休闲度假水准的民宿产品,但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受益:

1、通过短期的服务理念及专业培训,使之成为民宿的服务人员,清洁员、园艺工、厨房人员等,民宿产业在当地产生足够的就业机会,吸引中青年留在家乡就业,改变农村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守的状况。

2、通过民宿产业的带动,促进当地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外来客源的涌入带来新的消费模式,乡村观光农业、手工、种植、采摘、生鲜特产的销售得以增长。诸暨的香榧销售渠道的改变就是很好的例证,在当地村民依托香榧公园开办的民宿中,民宿客人购买的香榧数额甚至超越了业主开在上海的专卖店。

3、根植于乡村的引领性民宿产品,将开阔原住村民的眼界和思维,创富的示范效益使得新农人(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回乡创业。通过专业人士的打造,使当地民宿的品牌形象和市场渠道初步形成,将极大的村民的减少创业风险及营销成本,而模似相对成熟的民宿运营机制,也将使民宿聚集成群的速度加快,利于整个区域的休闲度假氛围成熟。

五、理想中的乡村民宿发展模型

    德清的洋家乐很好,我个人非常喜欢,它有许多的发展经验、做法值得推广、借鉴。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条件做成下一个德清,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消费得起洋家乐。

    乡村旅游的市场巨大,远未饱和。实际上,现在能够吸引都市白领下乡度假的高性比的产品还是非常稀缺的,如何建设符合在地传统和文化的的乡村民宿,并找到对应的细分市场非常重要。

    单靠一幢精品民宿撑不起一个村落,如同一朵花不能娇艳整个春天,乡村的发展,需要民宿业态的一个范围内的集聚,发散、延伸。集约使用土地,通过引入微投资等方式,在原有农家乐产业上进行全面提升,适当的对原有农村民居的建筑形态进行保留与改造,注入文化内涵,并通过培训着力提升民宿主人的职业素养,打造一批有生活品质、有居家氛围的小而美的民宿,同时使乡村的公共配套设施日臻完善,这应该是浙江大部分的乡村民宿发展比较容易落地的一个思路。

(来源:巴芳  《乡旅报告》杂志主编)

...
扫描二维码,关注龙景园
公司地址:北京朝阳区媒体村天畅园4号楼
24小时电话:15901324468; 010-64528976
邮箱:bjljy_2012@126.com; bjljy_2012@sina.com
本网站部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自网络,一切相关著作权利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主题

免责条款

Copyright © 2012-203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130317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