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4 龙景园网 龙景园 点击量:
文章通过当前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理论界出现的几种解决思路,结合案例对土地公有制和私有制进行了辨析,对公有制实现方式进行了探讨。作者指出我国应依然坚持实行土地公有制。
一、当前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980年代之前,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和经营体制经历了农民所有、自主经营,到农民所有、自发互助、合作,再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阶段,最后形成了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政经合一的所有制度和经营管理体制,但最终仍因生产效率问题在1980年代初宣告破产。
为了迅速解放农村生产力,中央确定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其特点是“集体所有,分户经营”,也就是不改变集体所有的性质,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让农民拿着承包权出来单干,改变经营方式。从此,政经合一的组织机构解体,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变为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村民小组的政治机构,实行土地的发包工作及生产过程中的服务,农户单位自主经营承包地,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农村土地所有权绝大多数由村、组两级集体拥有,镇级集体的所有权主要体现在拥有企业、厂房、建筑及公益设施等资产上。但是,目前的土地制度设计存在三个方面的严重缺陷。
1、政社合一的体制废除后,事实上已不存在一个集体经济组织或机构作为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主体,而法律依旧规定土地由农民集体所有,造成了“人人所有,人人无权”的局面。
在这种产权主体不明的情况下,一旦涉及产权问题,就会出现寻租和土地纠纷无法解决。尤其是近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产权流转需求激增,已经造成了不少矛盾。这个问题已经到了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的时刻。
2、从经营方式来看,现存农业已经成为实质上的小农式的经营方式,生产力低下,人才流失,文化落后,严重阻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3、在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下,集体土地权利被严重限制,造成割裂的城乡二元土地市场,集体土地无法参与城镇化建设,甚至无法分到城镇化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要将农村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唯一的合法渠道是通过市县政府征地;而非市场的交易方式严重损害了农民权益),造成严重的城乡不平衡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理论界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思路。
一种是取消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实行私有(私有派)。他们认为私有产权明晰,可有效防止外部性所带来的效率损失;私有制可以推进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第二种观点是取消现有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统一收归国有,化二元土地所有制为一元(国有派)。理由是目前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实质是不完全的国有制,中间架一个名义上的集体只会割裂城乡土地市场,损害农民和国家的利益。国有化有利于国家直接统一管理土地:推进土地同地同权、·保护耕地资源和防止土地兼并。
第三种是保留目前的土地制度(改良派),在其框架下进行完善。
我认为,第一种思路侧重于解决“效率”问题,第二种思路侧重于解决“公平”问题,第三种思路似乎是在寻求一条“中间”路径。
下面我们分析这几种方案的可行性。
二、土地公有制和私有制辨析
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私有产权的边界清晰,权益得到国家法律的有效保护,可有效防止外部性所带来的效率损失,故私有制的效率高于公有制。”现实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都是私有制度(包括土地私有制),且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比较发达。于是,很多人把这种发达的原因之一归结于实行私有制。但事实并非如此。
18世纪及19世纪的以机械和电力主导的技术革命产生了一系列资本偏向型(资源、劳动力和资本三种生产要素中,资本的积累和使用成本相对较低,在商品生产过程中资本较劳动力和资源的比例增加)的技术。资本偏向型技术条件与市场竞争结合,三种要素在市场上竞争,必定是资本胜出。
为了垄断资本收益,资本家一直致力于维护产权私有,并用西方经济学中的“竞争”和“效率”为理论借口。市场经济在供求逻辑规律下的竞争是分配有限生产因素效率最高的制度,如果市场竞争的过程是公平的,那么,产生出的结果应该是最高效率的生产要素分配和使用;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难以保证竞争的公平,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在所有要素中独尊资本;结果只能是生产越来越依赖资本,越来越迁就资本的使用效率,忽视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强大的资本对其他要素形成控制(土地资本化、人力资本化),导致资本垄断生产模式,公平的市场竞争将宣告破产。
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之所以显得发达,是因为在特殊的人少地多的条件下,规模化运作导致的(但也不可持续,见案例一)。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则会形成新的问题(见案例二)。
案例一: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制度与农业
美国被认为是世界上土地制度最自由的国家。高科技的生产和管理方式、高生产率和收益率是我们大多数人对其的印象。但是这种模式的本质是土地垄断加资本的农业资本主义道路。
一方面,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西方,在农业产业链的所有环节都增加资本的投入,比如上游种子、农药和化肥的研发销售、种植过程中机械的应用以及下游的加工销售,并形成了垄断公司,导致农场主对贷款的依赖,在价格上则倚赖上游生产要素和下游收购商的定价,只能依靠国家的高补贴。
另一方面,农业资本的投入使得农业劳动力所需越来越少,但农忙时期依旧需要一些临时工,于是形成了一批低价的流动性劳工(很多都是外来非法劳工),他们没有土地,在农忙时节被农场雇佣干活,生活贫穷。同时,这种种植模式也造成对土地、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土壤环境的破坏。
案例二:日本的农业和农村问题
日本不像美国、加拿大人少地多,而是人多地少,土地私有化同样带来了诸多问题。日本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小农经济加农业保护及价格补贴。日本的土地结构决定其不能进行很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为了保持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政府一直采取农业保护和价格补贴政策,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一直不能提高,农村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弱,农村凋敝现象严重。
中国的“经济”讲的是“经世济民”,目的是“国泰民安”,包含经济、社会与政治的层面,既要效率也要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还给我们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主动创造和维持“平坦的球场”——在市场供求的客观规律下,大量的买家和卖家在自由交易和容易进出的条件下相互竞争。
社会主义的理想是“大我”,只有公有制才能使国家掌握剩余所有权,有能力去维持市场的公平竞争,实现“大公”精神。土地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土地公有可以防止土地被资本控制,维持土地回报率的合理水平。
三、公有制实现方式的探讨
公有制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利用市场资源的效率配置。但如果产权是公有的,竞争什么?谁是“大我”?个个都是,个个都不是。之所以那么多人恐惧公有制,是因为当年计划经济的失败经验。计划经济时代最极端的时候,一切财产产权和经营权都归国家或集体,国家和集体由政府部门代表,由此产生了严重的权力寻租、上层决策与实践严重脱节及生产的无积极性等问题。
Copyright © 2012-203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130317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