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龙景园旅游规划>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古城古镇古街>正文

西部古镇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开发模式研究

2018-06-05 网络文摘 熊明均 郭剑英 点击量:

古镇旅游的兴起是近20年的事。我国在借鉴国际遗产保护经验的基础上,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纳入了遗产保护范围。198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提出了要对文物古迹集中的小镇、村落进行保护。随后,全国各省份就开始了历史文化镇的命名工作和古镇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此后古镇旅游就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推向了广大的游客。有关古镇的书籍、画册的出版以及媒体的推波助澜,更使得古镇旅游市场前景看好。古镇的意味在于/古0字,山水古、建筑古、民风古,它能让人领略到一种历史文化氛围,感到自然谐趣和静谧淳朴的风情。古镇旅游对于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会起到重大作用,被当地政府和人们所重视。但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古镇,采取什么开发模式才会使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最大化?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

一、我国古镇旅游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我国古镇旅游发展的现状。
    古镇是一种历史遗存,距今已有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古镇泛指所有目前仍然保有比较完整的古建民居、传统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古城、古乡镇、古村,以及建筑古旧、风俗奇特的少数民族村寨。古镇的旅游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味古镇的/古韵美;
(2)鉴赏古镇文化艺术美;
(3)观赏古镇自然美;
(4)体验古代农耕文明。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古镇旅游渐渐兴起,首先是江南古镇周庄率先在国内打出/中国第一水乡的旗号,随后江浙一带的古镇,如同里、乌镇等纷纷效仿。与此同时,西部的大研镇(丽江)也因其独特的文化在古城镇开发中脱颖而出,随着丽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及APEC领导人在周庄的观光使得古镇旅游热达到了顶峰。在这股热潮的影响下,其他省市的古镇旅游开发也如火如荼,如广西的扬美、重庆的瓷器口、安徽的三河镇、四川的李庄等。据网上不完全统计,全国正在开发旅游的古镇近60座,而且周庄模式(或称周庄经验)也出现了向外扩张的局面。虽然各地古镇旅游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开发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此外,古镇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主要集中在对古镇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等方面。

2.古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随着江南水乡古镇文化旅游的白热化升温,其他古镇的旅游开发也日益加快,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且越来越被重视。古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古镇的原真性受到破坏,景区特色受到威胁。
    随着古镇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受强势城市文化的影响,古镇人文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迁。一是古镇原住居民大量外迁,致使古镇旅游人文环境的原真性面临丧失的危险;二是古镇的优秀文化传统没有得到深刻挖掘和发扬光大,面临失传的危险;三是古镇的保护,特别是古镇作为历史村镇环境原真性(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原真性)问题日益凸现;四是古镇正面临过度商业化的危险。
(2)古镇的旅游环境承载量与环保没有得到重视。
    随着古镇不断开发,游客数量剧增,游客的频繁出入,破坏、干扰和冲击着古镇的生态与人文环境,一旦超过其承载量,就会使游客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古镇旅游首先是注重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古镇甚至主动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经济的发展。
(3)古镇旅游策划单一,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旅游需求。
    古镇文化旅游方式单一,没有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策划。古镇缺乏根据地域文化特色策划的文化旅游产品,致使当地社会和文化价值面临退失,严重削弱了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古镇文化旅游内容较少,不能满足游客观光、休闲、求知等多层次需求,严重影响了古镇的保护与发展。
(4)古镇旅游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和管理。
    一方面,古镇目前道路交通和给、排水等基础设施条件差,公共建设不配套,古镇缺乏完善的旅游接待设施,镇内旅游吃、住、行条件都较差,致使旅游规模上不去,知名度和效益均受影响。尤其是旅游旺季时,各档次餐饮、住宿接待设施的贫乏成为游客抱怨最多的因素,影响了旅游者的体验。另一方面,古镇缺乏必要的配套保障措施和制度,尤其是管理制度、服务保障、建设规划和公民环保意识等方面的制度还很缺乏,由此导致古镇保护和发展投入不足,一些古寺庙、古民居、碑刻等破损严重,亟需维修。
 
二、西部欠发达地区古镇旅游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1.西部欠发达地区古镇旅游资源的分布与特征。
    西部地区的古镇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四省市,各省(市、区)的古镇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详见表1。

旅游策划,旅游规划,旅游规划设计

表1 西部欠发达地区古镇旅游资源分布与地域特征表
    西部欠发达地区古镇的特色鲜明,迥异于江南的/小巧精致型古镇和/大家风范的徽派古镇。具体而言,其古镇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特征:
(1)周围自然景观秀丽。
    西部地区的地形多样,具有高山、谷地、平原、丘陵等,相应地西部地区的生物具有多样性。多样的地形和多样的生物构成了古镇所处的大环境,游览古镇就能欣赏周围优美的自然景观。
(2)建筑独具特色。
    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古镇建筑中,古老的民居建筑、宗教建筑和公共建筑相连成片。在西部的古镇普遍都能见到幽深的四合院、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两旁宽大的廊檐、整齐的廊柱、造型奇特的封火墙、临江的吊脚楼、斑驳的古桥等等。许多古镇都有一些颇为独特的建筑。
(3)人文内涵深厚。
    从建筑格局、文物遗存等物质形态来看,古镇充满了深厚的人文内涵,它们寓意深刻,从中可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和理念。深厚的人文内涵提升了古镇的文化品位,使古镇具有与众不同的旅游吸引力。
(4)民风淳朴、生活悠闲。
    由于远离繁华都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古镇的民风淳朴,人们过着悠闲舒适的生活。慢节奏的生活、简单的日常饮食起居、富乡土气息的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及手工艺品、热闹的节庆庙会等民风民俗无不折射出古镇闲适恬淡的生活场景氛围、简单淳朴的生存生活状态,这对于追求返朴归真的现代都市人来说,确是放松身心、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
(5)民族风情奇异多样。
    西部欠发达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积聚区,许多古镇就位于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民风民俗在古镇都有积淀和展现,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古镇旅游资源。
 
2.西部欠发达地区古镇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西部欠发达地区古镇旅游资源丰富,与一般旅游资源相比,具有其自身特有的优势:
(1)西部欠发达地区自然环境优美,与一定的人文旅游资源相配合,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古镇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
(2)西部地区古镇类型丰富,有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的建筑风格独特古朴,有的民风民俗淳朴、乡土人文气息浓厚,有的自然环境秀丽,有的自然与人文交相融合,各地古镇又呈现出区域化、多元化。
(3)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大部分古镇远离中心城市,民风淳朴,与一些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或古城相比,古镇人为破坏很少,环境幽美,甚至有些古镇还未开发出来,符合现代人追求/原汁原味的要求,这更利于吸引更多游客前往旅游。
(4)古镇存在的独特民间艺术、工艺品和食品等,有助于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3.西部欠发达地区古镇旅游发展的劣势分析。
    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有些古镇本身规模较小,接待设施发展滞后,旅游服务水平不高,无法在吸引游客上形成规模效应。有的古镇目前还没有形成宣传意识和保护意识,有的古镇的开发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古镇旅游的劣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区位差,可进入性差,距离国内重要目标市场较远;
(2)旅游产品单一,旅游接待设施不健全,旅游服务质量差;
(3)当地人们的古镇开发、保护意识淡薄;
(4)缺乏科学开发论证、开发资金短缺;
(5)当地居民的文化程度较低,难以为古镇旅游提供智力支持。
    西部欠发达地区各古镇旅游开发的优劣势各不相同,应该如何利用各自的优势,扭转劣势呢?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古镇旅游的开发模式以解决这一问题。
 
三、西部欠发达地区古镇旅游的开发模式
    自2002年以来,国内各级地方政府或景区(包括古镇)大规模出售(让)旅游经营权的现象已经证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现有的投融资体制已经不适应旅游开发对资金的需求,这在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同样存在,所不同的是,古镇旅游开发比起一般的旅游景区开发在投融资体制方面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具体表现为:开发进程长与古镇城市化相结合;产权关系复杂牵涉面广;面对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压力。通过梳理古镇旅游兴起和发展的脉络,目前存在以下3种古镇旅游开发模式。
 
1.政府主导型模式。
    政府主导型模式也可以称之为/平台模式,古镇旅游的开发与发展不同于其它旅游资源,它改变了以前纯粹依赖市场的做法,可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原则,由政府专门成立旅游开发领导小组,进行古镇的旅游开发规划工作,并加强市场的统一管理。政府运用掌握的城市规划审批权力对古镇旅游开发进行宏观的管理;开发资金的投入主要依赖地方财政,但是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引入相关的市场机制,对游客收取费用(古城保护费),对具体的旅游开发项目不作具体干预,主要通过城市规划和行政审批来调控。
    西部偏远地区的、处于开发初期或尚未开发的古镇可以采取此种开发模式。一方面古镇居民的旅游意识低下,并且不论是前期宣传、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还是资金的筹集,以及在古镇旅游发展走上正轨后的发展方向等方面,政府都将起到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内涵的挖掘,政府更要发挥其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如重庆的龚滩、龙潭;贵州的隆里;西藏的翁达岗、盐井等古镇可采用此种发展模式。
...
扫描二维码,关注龙景园
公司地址:北京朝阳区媒体村天畅园4号楼
24小时电话:15901324468; 010-64528976
邮箱:bjljy_2012@126.com; bjljy_2012@sina.com
本网站部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自网络,一切相关著作权利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主题

免责条款

Copyright © 2012-203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130317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