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龙景园旅游规划>特色小镇规划>正文

年游客量600万,这个苗寨小镇是如何做到的?

2018-07-06 网络文摘 龙景园 点击量:

曾经的西江千户苗寨由于位于雷公山深处,人多地少、生产生活资源匮乏、交通不便,是一个偏远且贫穷的苗寨。2008年,千户苗寨走上了旅游开发的道路。到2017年,西江千户苗寨已经实现游客接待量超600万人,旅游综合总收入达49亿元。如今,西江千户苗寨已经成为产业兴、百姓富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动力强劲的美丽村寨,而其发展中所形成思想智慧、知识经验、方式方法、策略措施等,也被总结成“西江经验”,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思考。

“西江模式”具体指的是自2008年以来,以苗族特色文化资源为载体,以旅游开发作为发展导向,在经济、社会、文化、经营、脱贫等方面产生规模化效应所形成的一系列经验和可以操作的运行体系。简而言之,“西江模式”是民族文化在旅游上合理利用与开发的高效组织方式。

特色小镇


01

“西江模式”的基本特点

文化保护是西江苗寨确保持续发展的关键。十年来,西江苗寨坚持“发展式”的保护理念,着重激活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基质和创造活力,以行动开展保护,以旅游开发促进文化的价值再生、价值联动。

旅游大开发不久,西江苗寨制订出台《西江千户苗寨文化保护评级奖励办法》,以“人人都是文化主人,个个参与文化保护,家家成为民俗博物馆,户户都是文化保护场所”为落脚点,探索“景区集中管理,家庭分散保护”的运作机制,建立起“全面普查,完整保护,镇村复查,兑现奖励”的长效管理机制,让广大村民在参与旅游中实实在在地受益,从而充分带动其参与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

1、共生共建共荣的发展之道

在开发旅游之前,村民是西江苗寨最大的社区主体。旅游开发后,随着商户、游客的大量进入,“多元共生”成为西江苗寨最大的社会特点。这些主体在西江都以旅游为生计之源,形成旅游兴旺则大家兴旺、旅游衰败则大家衰败的“旅游命运共同体”格局。

因此大家结成了必须围绕旅游凝心聚力的紧密关系,这种关系有的转化成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规章制度,有的转化成为新的村规民约,有的则转化成为思想要求和礼俗规范,形成维护西江苗寨景区建设、苗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脱贫致富责任担当等的社会共识和文化条件。十年来,西江苗寨之所以没有发生重大旅游事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多主体共生共建共荣的发展初心和系统安排。

2、对民族文化高效的市场化运作

就本质而言,旅游业其实是一种市场化的经济活动。市场以强大的需求功能,自我强大的调节作用和对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对旅游发展的做大做强尤为至关重要。

2009年随着国有旅游企业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成立,西江旅游发展就走上全面的市场化、企业化的运作轨道。经过十年时间,旅游的充分市场化促使西江苗寨在品牌塑造、综合收入、游客量等方面成效显著,为村寨发展及其群众的脱贫致富打开了良好的发展局面。

3、旅游发展红利的全民共享

旅游是高度市场化的产物,由于诸多原因,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民族地区居民百姓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的意识和能力有一个长期培育、发展、成熟的过程,在确保旅游发展“市场效率”的基础上,如何确保全体村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实现人人都受益,户户都获利,共享旅游发展红利,进而实现全民奔小康,对旅游开发者无疑是极大的挑战。

西江苗寨景区管理者通过制度创新,设立了民族文化保护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以门票收入的18%作为民族文化奖励经费发放给西江村民,让每户每年都获得超过万元的收益,确保了旅游发展利益的全民共享。

4、景区社会治理注重村民自治

十年来,西江景区深化村民自治实践,由执法部门、景区公司、村两委、民间组织齐抓共管,为景区的共同治理出力、出智慧;治理方式上也积极重心下移,在化解西江苗寨旅游发展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中,既有以讲求法律神圣庄严的法理治理,也有接地气有温度的民间情理治理;治理资源除了充分运用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外,还充分运用乡土社会的“村规民约”,对有碍旅游发展的失范、失当、失德行为进行规训与处罚,无论哪一个主体,如有违犯均平等相待,一视同仁。这些做法,十年来让西江苗寨基本做到了“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镇”的良好治理局面。

02

旅游带动脱贫,人均年收入增12倍

经济上,2008年以前,西江苗寨经济发展欠后,并无现代产业作为发展基础。通过旅游开发,到2017年,西江苗寨游客接待量超过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9亿元;在西江苗寨注册登记的各类经营主体超过了1000多家,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开发完整的产业链;通过景区带动,不仅解决了周边村寨2000多名村民的就业,还带动了附近20多个村寨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对当地县域经济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脱贫上,2008年以前,整个西江苗寨村民以传统农业为生,全寨有超过1500人的村民外出打工;2008年旅游开发后,外出打工村民逐渐回流。临近的就业机会、参与旅游发展的均等机会,基本解决了村民“没钱花”的问题。2017年,西江苗寨全体村民通过制度性收益、资产性收益、劳务性收益和经营性收益等四大收益手段,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2100元,户均86190元,人均年收入较2007年相比增长了12倍,大部分村民已经实现了脱贫创富。

收入的提高、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98%以上的农户都有冰箱、彩电,有了水冲式卫生间,洗澡间24小时供应热水,生活质量今非昔比。

文化传承保护上,在旅游的带动下,西江苗寨传统文化彰显出现代的魅力,村民文化自觉意识不断高涨。从2008年起,西江苗族博物馆得以建立,有20多户家庭博物馆挂牌;村寨连续打造出了“古歌堂”“鼓藏堂”“刺绣坊”“银饰坊”“米酒坊”等20多个苗族文化点;2008年起,西江村两委在各种节庆期间举办了丰富多彩、接地气、有温度的民间文化活动,在2017年“吃新节”的“千人齐唱苗族古歌”中,再次掀起了社区对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高潮。

03

西江苗寨成功的基本经验

西江苗寨的旅游,之所以能够实现十年持续跨越发展,解决了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主要是因为采用了如下做法。这些做法被实践检验是正确的有效的,因而就成了成功的经验。

1、党政推动

2000年到2007年,西江苗寨的旅游是被动的和以“赚吆喝”为主的旅游。2001年前后,有零星的散客进入西江,与之相应的是少数西江人家开办苗家乐和乡村客栈等。2005年至2007年,西江已经有了办旅游的行动,比如举办了“苗年”“鼓藏节”等。这些活动对于推动西江苗寨品牌力的累积是有积极作用的。

但是,从目标任务来看,当时的行动基本上是“只赚吆喝不赚钱”的投入,盈利模式设计尚未形成。但到2006年、2007年,随着散客的逐渐增加,亟需政府出面进行协调和管理,省、州、县、村各主体都看到了西江苗寨的大旅游已经进入了“临界点”。

于是,以雷山县委、县政府为主引擎,借贵州省旅发大会召开之机,共同发力,整合各类项目建设资金,重点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接待能力培训、招商引资、市场营销、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等问题,继而成立西江景区管理局进行景区管理,成立西江旅游公司负责业态经营,调动村两委、“建保会”与村老年协会等主体,共同承担西江的经营管理工作,才谋定了西江苗寨跨越发展的大局。

...
扫描二维码,关注龙景园
公司地址:北京朝阳区媒体村天畅园4号楼
24小时电话:15901324468; 010-64528976
邮箱:bjljy_2012@126.com; bjljy_2012@sina.com
本网站部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自网络,一切相关著作权利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主题

免责条款

Copyright © 2012-203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130317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