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北京龙景园 2018-05-30 龙景园
“盛世兴佛”。第四届世界佛教大会即将在无锡灵山举办。在这个世界级的文化盛事的背后,催生出中国文化旅游界最高水准的作品。在这个喧嚣的尘世,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寻找精神的寄托和安宁。当大多数人对宗教旅游的理解还停留在烧香拜佛的庙宇时候,其实行业领袖们早已将文化旅游用崭新的形式展现给了世人。
下面我们从最新的宗教旅游规划的角度看看这类项目的创新与努力,看看他们为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心灵家园式的体验。
下面我们来看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圆直设计历经数年努力精心撰写的研究文章——佛教旅游的创新规划。
佛教旅游的创新规划
一、佛教旅游规划的历史和现状
翻开中国的历史,佛教和旅游的关系既紧密又独立,这与中国佛教发展的特点密切相关。佛教进入中国后不断地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需求相结合,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及佛教信众的不断增长。
不同于在佛教的起源地印度的古代佛寺,中国寺庙内并不排斥游客,而是设置了知客堂,来服务香客和旅游者。寺庙外区域的商业、社交、民俗活动中心自然形成,成为汇聚人气的场所。这是很有趣的现象,佛国的庄严和百姓的热闹很好地结合。越是吸引力大的寺庙,游客就越多,庙宇周边的旅游配套就越丰富,当地的佛教旅游也随之发展起来。
“盛世兴佛”是中国佛教发展历史的规律,近年来在国泰民安的大环境下,新的寺庙不断出现,传统的佛寺需要改建,佛教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期。同样中国的旅游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到了全民旅游的新时代,旅游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佛教和旅游的发展,互相促进引发的现象是以佛教为主题的景区层出不穷。
由于笔者和设计团队曾设计了灵山梵宫等佛教项目的缘由,近年来被邀请参加这类项目的机会比较多,一般有三类模式:被法师邀请做寺院建筑设计;被佛教景区管理公司邀请进行景区设计;被当地政府邀请,以佛教主题景区为核心的城市片区规划设计。寺院的大和尚、旅游开发公司、政府成为这类项目服务的业主,作为设计方如何来进行这类特殊项目的设计呢?
二、佛教旅游规划的矛盾和机遇
进行佛教旅游的相关规划并不容易。首先面对的是佛教旅游发展高速化产生的矛盾,历史上佛教旅游形成有其自身规律,有了庙宇才有香客,然后产生庙会,吸引居民、游客和做生意的小商小贩,继而有了很多的故事,进一步促进了游客的纷至沓来。这个过程自然而然,就像酿酒需要时间去催化。然而现在需要成片区地建新寺,做新景区,缺乏了佛教的发展和旅游的形成过程,就不免产生诸多矛盾。
其次进行佛教旅游规划,会面对宗教和旅游的协调问题,宗教讲究纯粹性,业主是出家人,需要脱去世俗气(当然也有很具有市场意识的和尚),而旅游有其商业内在规律。宗教是信仰的寄托所在,是超越了尘世的精神需求,而旅游必须以盈利为目的,以经济规律为指针,佛教人士和旅游开发公司各有诉求,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
再者存在宗教的传统性和规划的时代性之间的矛盾。传统的宗教旅游与当代人的需求有距离。建大量仿古的寺庙能否弘扬佛教,吸引游客,继而拉动周边产业?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在不断梳理这几组矛盾中发现矛盾中有其必然的联系,困惑的同时也带来了佛教旅游规划发展的新机遇。
首先佛教项目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佛寺等佛教建筑大量兴建,反映了物质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宗教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越发得到重视。佛教文化是宗教文化,也是东方文化。佛教等东方文化的快速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对当下的中国人感受文化,寻求文化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其次佛教以及其它宗教项目从历史上看就是旅游的重要组成,是旅游者了解当地文化的重要方式。当前的佛教的“人间性”和旅游的养身,养心,祈福,体验的趋势高度结合,为探索出文化旅游新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此外新的佛教建筑项目既为佛教建筑的创新提供了机遇,也为建筑师研究东方建筑的当代发展,中国传统建筑的更新提供了很好的课题。
快速发展带来大量项目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生产出大量低品质,同质化,粗放型项目的风险。对于新建的佛教旅游项目有两方面需要关注:能否符合佛教的发展需要,并且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成为佛教文化的当代传承?能否符合旅游市场的需要,为文化旅游注入活力,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题材?
如何做好宗教旅游的文章,了解一下中国历史上的佛教旅游是有帮助的。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但印度寺庙在当时并不是旅游场所。因为寺庙的戒律不欢迎俗人尤其是妇女随意进入,更不能借宿在寺内。传入中国后寺院逐渐成为“游客友好”的场所。壮丽的佛教建筑使信众敬意犹生,优美的寺院园林引发文人名流参禅访道,观景赏花。设置“云水堂”成为寺院的“招待所”,设置“知客堂”客人有什么需求就可及时接待安排。在寺院中客人的听法、就餐、食宿都可满足。如同当代在美国,各地方的市政厅都必须设有为游客服务的机构,中国古代各地的庙宇也有同样的服务意识。从官宦人家,文人名士到平头百姓都把寺院当成“心灵归所”,“优雅愉悦之地”,其格调,功能和服务是很多现代佛寺所不具备的。
同时当代欧美国家的经验也很值得借鉴。如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的西方国家,同样需要处理宗教和旅游的关系,需要面对宗教建筑现代性地问题。在这些国家常常会发现一些案例,如宗教场所很纯粹并没有太多的商业味但很好地满足了游客的需求。教堂建筑很现代吸引了很多新锐建筑设计师的参与,并没有缺失其宗教神圣感。象朗香教堂之类能代表一个时代的名家大作层出不穷,甚至于因为其现代性吸引了大量“时尚粉丝”的到访。虽然中国与欧美的宗教旅游有很大的不同,但有很多方面是可以借鉴的。
三.佛教旅游规划的创新构建
面对佛教旅游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应对的方法是不沿用老概念,老方法,不断进行创新,这是新时期佛教旅游提出的要求。
1.理念创新
首先佛教旅游的核心是佛教项目,佛教项目创新的立足点是服务于新时代的宗教社团,通过设计和营造实现其作为宗教场所的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同时佛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同一切宗教和文化一样处在不断地发展中。
对于规划和建筑设计师来说需尽可能地了解佛教义理以及当代的发展。这是一种挑战,因为在中国,建筑师一般不是佛教徒,连佛教的传统都觉得陌生,要在这基础上去贴近佛教发展的新理念就更为困难。但同时了解佛教义理和当代的发展往往能摆脱形式的禁锢,成为新佛教建筑的设计源泉。台湾的四大佛教丛林以人间佛教作为发展新理念,也促成了其佛教建筑的发展。所以佛教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成为设计前的必修课。
其次佛教旅游项目要符合旅游规划发展趋势,没有创意,创新,创造的旅游产品就无法满足市场的新要求。当代旅游服务的客群在不断变化,散客,度假游客越来越成为主体,旅游从传统的景点观光向目的地体验发展。而传统的佛教旅游是单一的烧香拜佛模式,人气虽旺却缺少对于文化的参与,体验,留不住人,无法提供全方位的旅游配套服务。游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旅游的经济效益也收到了制约。所以摆脱对传统佛教理念旧有的模式,将其纳入新文化旅游的范畴来着力打造才能获得全新的效果。
2.体系创新
佛教旅游的体系包括佛教,旅游和产业三方面。创新在于构建和谐体系,既了解三者的界限,又了解内在的规律促进其协同发展。
佛教旅游项目的体系创新基础是从定位上分清宗教,旅游,产业三者的关系。国有国策,教有教规,市场有市场法则,厘清三者的工作界面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区域发展的事需由政府来主导,寺庙建设的事需以宗教人士为主体,旅游的事需以市场为导向。反之如果互相去做界限之外的事,越厨代庖则带来协作的困局。
通过对政策性,文化性,市场性的把握,对决策体系,设计体系(策划,规划,建筑等),运帷体系的梳理,实现既保持宗教的原真,又达到旅游项目对待游客的善心服务,避免因理念、经济等方面可能产生的矛盾,继而形成区域多产业联动发展的完美格局。
Copyright © 2012-202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 130317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