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塑造需要有扎实的美学素养
旅游规划策划设计项目中对特定文化的展现是项目能否具备自身特色的关键所在,对于“文化”要素的使用贯穿在整个项目从策划、规划到设计的全部过程中。
策划阶段需要对项目的“文化”属性做出精准的定位,对“文化”的主题做出恰当的选择,对“文化”的形象做出高度的提炼等等。
在旅游项目的设计阶段中更是要对选定的“主题文化”进行从文字到图形的转化,而这种转换能力需要设计师具备扎实的美学素养,多年的实践经验方能胜任。
文化的呈现常常表现出没有文化的结果
然而,文化的表达在具体的旅游项目的策划规划与设计中,乃至在旅游项目的建设中,却大多结果不能令人满意。从大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城市建设与更新,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以及更多建成的文旅项目案例中,对“文化”的解读与表达处处显露出没有“文化”的结果。
这些都体现在对“文化”的理解与与应用上有很多误区,这些误区在各类文旅项目的规划设计实践中常常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伪文化的滥用
“伪文化”是在文旅项目从策划规划、设计到建设过程中表现的最多的一种文化解读方式,由于其具有很强的欺骗性从而导致“伪文化”滥用的现象比比皆是。
具体表现为对“主题文化”的理解简单粗暴,在策划阶段对选定的文化内涵没有做深入的挖掘研究,对文化所应体现的精神内涵无法做出精准的提炼和总结,导致对项目的“文化”表达苍白无力,既不能展示特定文化纵向历史的厚重之美,也不能展示其横向空间的博大之美,使得项目从开始就无法寻找到自身的特色。
“伪文化”现象常常体现为“以点带面”,将“文化要素”中的某个具体内容作为这种“文化”的代表。譬如,将某个青铜器的“鼎”作为春秋文化的代表,青铜器虽然是春秋文化中的杰出成就,但它只是这个文化中的一朵耀眼的“浪花”,并不能代表春秋的文化之河。春秋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显然要比一个青铜器的成就多的多。
二、别人文化的滥用
“别人的文化”的滥用在时下的旅游与城市更新和美丽乡村建设中更是俯拾皆是,乃至达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状态。
文化展示是旅游、城市及乡村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是体现项目特色的主要支撑,但,别人的文化一定不能为你的项目创造特色。
对“别人文化”滥用的设计其实就是“懒惰”的设计,全国各地,不分南北东西,到处都是“徽派建筑”的新城镇,新农村的现象产生既有业主爸爸的主因,也逃不脱设计师的责任。
饱受诟病的“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现象就是使用“别人的文化”带来的后果。反过来,要避免项目出现“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结果,就要牢记,不要使用“别人的文化”
石家庄的某新农村改造的徽派风貌
三、庸俗文化的大行其道
庸俗文化的大量出现其实是“美学”涵养不够的具体体现,要解读所选择的文化主题“庸俗”与否是比较困难的,但最终呈现的结果是否“庸俗”却是立马就可得出结论的。
“文化”本身是没有庸俗与高雅之分的,但文旅项目中的“文化”体现和文学、民俗学中“文化”体现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文旅项目的文化呈现是将文学、民俗学中不可见的,文字形式的内容转变为可见的,视觉形式而达到的,所以文旅项目中表达的文化“俗不俗”的问题,其实是此文化表达形式“美不美”的问题。而判断“美不美”则是需要有复杂的美学素养与对美的形式的判断力了。
虽然美学的法则十分繁杂且无一定标准,但通过最简单的美学基本原则还是可以判断和避免项目最终走向“庸俗”结果的。
美学的最基本法则就是协调:与环境协调、与周边色彩协调、比例(尺度)协调、与欣赏习惯协调等等。
以下图的《福禄寿酒店》为例:
廊坊的“福禄寿”酒店,现已被拆除
2001年被评为中国十大丑陋建筑之一
2017年被评为全球最丑的24座建筑之一
与环境不协调:
周边都是传统的,几何形的建筑体,此案却是以人形为主体,在形式上就极端不协调。
色彩不协调:
四周环境是呈现自然风貌的,稳定而安静的色彩体系,此案却呈现出过分鲜艳、刺眼的,大红大绿的色彩感受。大红大绿的色彩放置民俗艺术的体系中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放在城市风貌的语境中则显得十分“庸俗”。
比例尺度失调:
此案不仅色彩刺眼,整体比例还远大于周边的建筑群,在整体环境中显得十分突兀和怪诞,而过大的比例又将色彩的不协调放大到极致,从而产生“丑陋”之感。
与欣赏习惯不协调:
此案是作为一个酒店而设计的,但反“人类习惯”而为之将其设计成“人形”的外观,但又没有控制好色彩、比例等形式美的要素,非但没有达成“别具一格”的设计初衷,还最终形成“哗众取宠”的不良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