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庄园>正文

孙家大院:湮没的鲁南明清地主庄园

来源 网络文摘 2018-06-08 龙景园

旅游策划,旅游规划,旅游规划设计

孙家大院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北的陶庄镇西仓村内,经文物部门考证为明末清初孙氏先人建造,距今已400余年,现村里人仍习惯称其为“孙家大院”。孙氏家族是当地大户,祖上曾在寿光县衙、孔府做官,后经商,开设多处当铺,发迹后不惜斥巨资营造宅第。孙氏家族宅第建筑占地100多亩,鼎盛时可与山西的乔家大院相媲美,属典型的北方套院式建筑,分为一、二、三进院,最后是堂楼。房屋整体布局严谨规整,房屋结构外形庄重大方,坚固耐用,院内形态各异的石雕、木雕、砖雕构思巧妙、刀工精细。

孙家大院——湮没的鲁南明清地主庄园
穿越古薛大地的蟠龙河蜿蜒着向微山湖边流去,大地上欣欣然有了清明的景象。伴着内心对鲁南人文风情的牵挂,我穿过蟠龙河上的西仓古桥,来到了距离枣庄市薛城2.5公里左右的西仓村,寻访这处始建于明末清初、昔日规模和档次可与山西乔家大院相媲美的古老宅院——孙家大院。

孙氏家族的繁盛往事
当我走进孙家大院,映入眼帘的是触目惊心的衰败之景——残存的灰砖小瓦,坍塌半边的古屋,堆积凌乱的玉米秸、枯草、垃圾……古朴端庄的孙家大院,历经400年的斗转星移后,只留下一副千疮百孔的模样。也许是预想与现实呈太大反差的缘故,一时,喟叹和伤感充盈于内心深处,脚步变得踌躇而沉重。

明朝崇祯末年,孙家先祖士恒、怀朴、涵父子三人,自江苏沛县迁山东滕县定居皇殿。孙函读书成名,五十年后发展成县中大户,拥有良田千顷。根据孙氏族谱记载:孙涵、字抱文,仕至寿光县训导。自孙涵以后孙家的三代人中,有数十人读书做官,促使孙家财富大量积累,家境殷实。至五世孙应兆(字瑞章)仕至儒林郎、布政司理问,有四子,即钊、鉴、铭、铣。分家时,孙鉴分得良田300顷,,历经几代的积累,自孙鉴(生于清乾隆十一年,卒于嘉庆十三年)便开始了孙氏故宅的营建,这就是后来孙家大院的前西院。

孙鉴——孙家大院的主要建造者,字镜秋,被朝廷敕赠儒林郎、布政司理问。他在孔府为官多年,备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浸润,在孙家大院九进院落的营建中,他聘用了曲阜的工匠,师承孔府建筑的格局。孙家大院九进院落占地160余亩,分为前院、后院、府门、楼院、秀才楼5部分,院中的楼、房、府、院布局合理,井字形大街贯通各内院。楼房中各种造型生动的雕刻,形态各异,阴阳图案构思极为巧妙,层次立体感强,雕刻技艺十分精湛。九进院落,共有房屋400多间,规模之宏大、建筑之考究在鲁南首屈一指。

孙家大院的营建进程
随着孙氏族人的增多,孙家大院的规模逐渐扩展,至乾隆末年,又修起了四面院墙,院墙开有东、西、南三门,四角有炮楼守护。孙鉴有五子,即郎、惠、本、泽、念。孙鉴继续秉承父亲的基业,以耕读为先,开始开设当铺(即钱庄),财产大增,先买下本村的洪家古宅,将长子郎中分出,这古宅一百年后改名为府门。此后,二子惠中分到丁桥,分得土地48顷,建有府宅,文革期间被毁坏。孙家大院的前西院为孙鉴所建造,分给三子本中,也分得土地48顷。五子念中也有48顷土地,在府门西边建宅,从这时开始,就有了前西院和后西院之说。本中把楼院传给三子佩珍,佩珍传给嗣子长镇。长支佩君在其父宅西边盖楼,暗改砖模,使砖块变厚,虽使用同层数的砖数,但盖的房屋高于主宅。随着孙氏家族的繁衍生息,孙家大院的规模越来越大,后来,孙永曜中秀才,他的宅第就改为秀才家了。孙永昱在宅第前盖了门楼,他家立即叫新大门。

清末民初,孙延贞与其父因染上吸食鸦片的恶习,拆卖了前西院的11间楼,其中一部分卖给临城天主教堂、一部分卖给西万张家,用于建设张氏家庙。后来失火烧了南楼,重修时改为堂屋,这时楼院的名字才渐渐出现。前西院与府门是随着孙家人口的逐步增多而逐步完善成五进院,巽门。楼院堂楼前面无西屋,客屋前边无西屋;无三门子,只有二门子,前边是空地,大门两边是土墙,没有大门楼。

最初,孙鉴居住时的西仓大院大门前有井、碾、槐树,南面柴园有萝藤树,孙鉴传给四子泽中,泽中传给独子佩英,佩英有二子,长子长皊得25顷良田,11间楼,后来由于家道破落,门前的碾、萝藤及柴园全部卖光。二子长云也分得25顷良田和主宅前四进院子,常年在周营开设当铺。战乱时,周营当铺被迫关门停业,当铺中的财物运回当铺的创始人孙鉴的住处——前西院,从此孙家大院的族人逐步衰落

曾国藩下榻孙家大院
1864年,太平天国军在南京兵败后,残余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后蓄谋再次造反,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一举剿灭叛匪。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 曾国藩从南京到徐州,再从徐州到滕县,路过临城后沿临滕古驿道北上,途经西仓桥时天色已晚,部下开始寻找附近的土豪乡绅让人马驻扎休息,经过打探,得知附近的孙家是当地的名门富家,便到那里投宿。

曾国藩来到孙家大院后,下榻在前西院,孙佩瑛在大客屋恭迎了曾中堂。大院的大门、二门、三门、屏门,门门双岗,根据当时的花翎顶带来判断,皆为四品官员站岗。曾国藩看了孙家的住宅,了解了孙家的家世后,便劝说孙佩瑛的二儿子进京,求得皇帝的赏封,孙佩瑛婉言谢绝了曾国藩的好意。

在楼院居住的孙佩珺,时任官职为侯选卫守备、武德骑尉,穿上官服欲到孙家大院的前西院拜见曾中堂,族人认为有些不妥当——若穿官服进孙家大院的前西院,见各道门卫都需施礼,不如着民服,于是孙佩珺听从。当孙佩珺走进孙家大院时,各道门卫报曰:“房东求见”;左中堂曰:“快请”, 孙佩珺在孙家大院的大客屋拜见了左中堂。说到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时任山东兖州府滕县的县令得知曾国藩下榻孙家大院后,着七品官服求见,竟然吃了闭门羹,在孙家大院的磨房里吃了两个冷馒头败兴而归。

残留的明清大院风情
现在,大院仅剩8处古房楼,计38间,夹杂在后来陆续兴建起的平庸小瓦房中,古朴的建筑显得颓废和衰败。有些建筑被多次改造,已失却了原来的模样,唯东西两处客屋还保留着昔日的庄重、典雅和古朴。西客屋原有东西厢房相配,构成独立的院落。客屋高约6米,正面建有廓道,飞檐翘脊,气度庄穆,颇有孔府建筑风格。客屋屋顶用青灰色的弧形瓦上凸而饰,饰有五脊六兽。屋宇下的滴水檐瓦为桃形,饰有精美的花纹,雅致地做了屋面的结尾。廓道上挺拔的抱柱,1米半高的底段已褪去了朱红颜色。托起抱柱的是一块汉白玉石雕琢成的石鼓,石鼓上部呈圆形,与抱柱等径相吻,下部是四面刻有不同图案的石礅。拂去岁月的尘埃,展现在眼前的竟是鲁南罕有的汉白玉石雕艺术品。石礅南面雕刻有“荷莲图”,图案内容为秋莲抱子、翠鸟啄食;石礅东面刻的是柳树下3只形态各异的小羊,取“三阳开泰”之意;石礅北面雕有竹、梅、喜鹊,呈“喜鹊闹梅”之意:西面雕的是松下五鹿,希翼“五禄呈祥”的瑞气。走进屋内,空徒四壁,屋内地面上的4块顶柱石皆用上等青石雕刻的仰卧磐龙礅,龙头已经毁坏,但龙身还活灵活现。抬头上望,唯见托起屋面的两东西梁架,梁架均托五檩,用料粗细有别,岁月的烟火已熏黑了它本来的面目。东西底梁下部还各悬有一对龙形铁钩,为挂灯之处。北三檩中部钉有两个楔形木块,这是挂匾的地方。楔形木块上雕有倒头蝙蝠,喻“福”到之意。客屋原来有南北内门,关起内门可成内屋。据说,每有孔府来人或家商大事,客屋内门才开启。

置身于空旷、阴暗的客屋里,恍惚间,我仿佛窥见了历史的那束光亮,嗅到了从北面扑来的一股儒家的气息:夜幕降临,风尘仆仆的一队人马驾临孙家大院,一时间“衍圣公府贵客到”的传报声,穿越九门在大院里回响,客屋开启内门,挂匾、升灯,恭迎儒家来客。当年的盛况,已随时光而逝。环顾客屋院,东厢房已难觅其迹,西厢房在2003年的一个雨夜也訇然而倒,成为一堆瓦砾。院中原有一株150年之久的茶树,茶树树高过人,每年茶花盛开之时,如雪似粉,香溢满院,遗憾的是,仅在数年前的一个冬日,古茶树被人伐作了御寒的薪木。
失落的孙家大院

1952年收回归国有的孙家大院,开始用作办学之地,同年,薛城中学、滕县二中、枣庄第八中学创办于此。此后,薛城农业中学、枣庄第十二中学、西仓小学也曾相继在大院里办过学。为满足办学的一时之需,许多古房、古楼先后被大胆地拆除或改造。遥想,孙家大院曾作为培养知识分子的摇篮,50多年来有多少文人雅士从这里走出,但却以毁灭一个气势恢宏、鲁南罕有的明清大院作为代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古薛先民在鲁南大地留下的人文景观极其贫乏,而能集中体现明清时期北方民居建筑特点、民俗风情的孙家大院应是难得的一处。然而,它却渐渐地从我们的视线中无奈地失落了。告别孙家大院,走在蟠龙河高高的堤岸上,再回首,西仓村已隐在苍茫的暮霭之中,莫能辨之。此刻,我脑海中却又分明闪现出一处楼房鳞次栉比、花木簇绕、古气盎然的景象来。当然,这是臆想,但我却希冀能成为现实。

...
扫描二维码,关注龙景园
公司地址:北京朝阳区媒体村天畅园4号楼
24小时电话:400-030-1357,15901324468; 010-64528976
邮箱:bjljy_2012@126.com; bjljy_2012@sina.com
本网站部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自网络,一切相关著作权利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主题

免责条款

Copyright © 2012-202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 130317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