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乡愁的时空要素有哪些?(2)
2018-05-30
北京龙景园
yangpeng 点击量:
此外,乡愁的这种时间意象与主体感知的气候、儿时的美食等关联在一起。例如,雨夜等特定的时间语境对于主体乡愁情感的唤起作用也较鲜明。
可见,乡愁具有唤起情感、增强社会纽带、追求理想家园的力量。关注乡愁的时空意象,实质上是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核心的思想,体现了对主体的生存方式、邻里社会空间与其自然环境的关注。这充分体现了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即以人为核心的建设任务:敬重人民,造福人民,让普通百姓有尊严地生活。
关注乡愁的主体及其家园,实质上是对不同个体的情感、生存权利的尊重。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回忆描述中的美好情景、人与事是一种自我情绪调节的机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抵抗负面情绪。乡愁反映了主体对家与其安身立命的场所的依恋,反映人们追寻现实幸福的需求。这种乡愁情感唤醒机制同样具有抚慰孤独、追寻自我、赋予力量的作用。
城镇化要获得情感认同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关注乡愁就是要让城镇建设获得大众的情感与社会认同。
一方面,要保护传承好家园中的记忆场所,避免社区文化与地方记忆的消失或者断层;
另一方面,运用乡愁主题来重构记忆场所、复兴街道,塑造让人愉悦、值得回味的环境。
总之,要为人们塑造安放乡愁的、有归属感的情感空间,让这些场所在历经时间的洗礼后还能在未来唤起美好回忆。
关注乡愁意象中的空间特征,也就是关注人与社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符合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乡愁情感空间往往是我者与他者生活、学习、交往、生产的场所,包含多样化的邻里空间、人性化的公共场所、有故事的公共设施等。这些集体记忆场所对于重塑社会纽带、邻里关系、社区归属感具有积极意义。
结合新型城镇发展来说,我们需要构建公共空间的社会逻辑、交往意义与其集体记忆。
首先,合理建构多样化的社会服务场所,例如学校、博物馆、剧院等,以传统仪式、乡愁记忆作为媒介,为不同人群聚会交往提供场所与机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强人与社会的情感纽带。
其次,保护和活化具有集体记忆的邻里空间,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保护公共空间特有的文化基因,包括地名、特色商铺、有故事的建筑等,另一方面要将街道、广场、绿地等背后所隐含的地方精神、民风、社会秩序、行为习惯、基本价值观、乡土知识等,进行诠释、传播与活化,从文化、社会、经济、环境多维度增强活力,形成新的凝聚力。
从人居环境角度来看,乡愁意象中的一草一木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家园中的建成环境与自然景观的关系。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塑造了不同家园景观,乡愁的载体、内容、情感有所不同。无论是伤感的乡情还是美丽的故土,映射了乡愁主体对家园小环境与自然大环境的责任与敬畏。
以上种种,意味着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考虑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维系与塑造。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正确认知家园小环境的自然生态价值与审美意义,善待家园小环境中的一草一木及其微循环系统。这是以往城镇化建设所忽略的一个方面。健康的家园小环境能陶冶情操,培育积极的乡愁情感,也是健康的家园大环境网络的基本单元。
其次,尊重家园大环境的自然要素及其自然规律、演变机制,包括家园中的水、空气、土壤等自然要素,维护修复好家园的生态系统。
此外,合理利用家园中的山、水、森林、绿地等自然资源,为家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使得乡愁情感不仅有依恋安放之地,而且被赋予新的内涵与力量。
总之,未来的城镇化不是让乡愁变成乡痛,而是如何让乡愁变得更美,这也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家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