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使用便利性
研究表明,不同尺度的绿道在距离衰减方面有所不同:地方性绿道的使用频率随可达距离的拉大而显示出明显的下降,而区域性绿道虽然也会衰减,但相对不那么明显。因此,可达性对于提高市民使用绿道的频率,发挥地方性绿道的休闲游憩功能来说尤为重要。
2、活动趣味性
对于绿道来说,提供丰富多元的休闲游憩活动是其吸引使用人群的重要特质。因此,在串联沿线重要的资源节点,包括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节点等的同时,需要注重对资源进行整合,对沿线活动进行补充,形成主题明晰、丰富多元的绿道沿线活动。
3、线路针对性
一般情况下,在日常休闲中,人们正常的步行活动时间或骑车活动时间约在1个小时左后,按10公里/小时的自行车前进速度来看,除去区域型绿道外,服务日常休闲的社区型绿道并不需要规划太长的线路,一般在10-20公里即可,同时也不需要想普通道路那样进行全程联通,可采用环线设计或在起终点接驳公共交通。
此外,考虑到老年人与儿童在身体承受能力上、户外活动时间上、户外活动类型上等多个方面都与成年人有所差别,需要特别关注老年人和儿童对于绿道的使用需求,设置适宜老年人及儿童使用的绿道,对其进行适度的调整控制。
绿道网与自然
绿道,顾名思义,就是绿色的道路,本质上是人工空间与自然空间的融合体,在考虑与人的需求、城市的空间进行结合的同时,还要考虑自然的需求,在规划设计中反映出“天人合一”的理念。以自然、节俭的方式来建设绿道,避免铺张浪费、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真正展现保护自然、节约资源的建设理念。
在规划建设上,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物尽其用,选取既有道路进行改建,避免专门性地修建绿道,降低建设成本;同时,在绿道沿线尽可能地利用原有的自然植被,尊重原有的生态系统,避免特别栽培景观性植被,营造出自然野趣之感;在服务设施及站点的建设上,鼓励使用生态环保材料,建设可移动、可拆卸、非永久性设施。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城市绿道成为城市规划中重要的元素。绿道规划的精髓归根结底在于以设计思维解决城市问题、服务城市可持续发展,它会随着问题与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从这一点出发绿道规划并不是为了建设绿道而规划,而是为了更好的明天在规划。
展望未来,作为规划师的我们,需要传承、更要求变,不需要拘泥于传统的做法,在传承规划的根本内涵与精神的同时,大胆创新求变,引生出新的设计理念。从公共公园设计到开放空间设计,从开放空间设计到绿道规划设计,虽然规划设计手法变了,但在变化中,他们传承了一种对健康美好生活的追求。希望绿道的未来不是更多的绿道,而是在某一瞬间有似曾相识感的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