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现象 异见>正文

从乡村视角反思城乡关系

来源 网络文摘 2018-06-06 龙景园

乡村是一种经济形态、社会形态、人居空间,也是社会变化的显示器。1990年代以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虽有乡村企业发展,外资进入,但总体上乡村主要还是土地资源和劳力的供应地。城市对她索取之余,对乡村本身的建设贡献很少。

而今社会对乡村的认识有很大的变化,乡村不仅仅是劳动力和土地的供应地,而且是一个生产、生活、休闲的“综合体”,一个生态安全的场所,一个文化之源、乡愁的寄托。

“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市化认识的反思,“美丽乡村”则是在社会发展新阶段对乡村问题重新审视、反思之后提出的一种新的认识方向。

旅游策划,旅游规划,旅游规划设计

今天讨论的乡村问题,是以乡村为发展本体,以乡村复兴为总体思路,把“美丽乡村”作为“美丽中国”的基础。

反思增长型现代化

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改革开放后,很多领导和专家出国看到城市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即认为“现代化”就是这样,产生了误解。城市是人口密集、建筑密集、设施方便的现代化聚居区,但是现代化不等于高楼大厦。用先进的理念、科学技术来改造生产生活,或创造新型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样是现代化。

同济大学的金经昌先生在1980年代初就提出,城市发展是一种循环发展的过程。这种循环,从人们对物质环境的认识看:

第一,人们从乡村进入城市,追求城市生活,后来发现城市不是好的居住环境,又从城市回到乡村;

第二,人们认为高楼大厦是现代化,建筑从低到高,当认识到高楼大厦有很多弊病的时候,发现低层建筑才是舒适的居住场所,由高到低;

第三,过去把城市看作是钢筋混凝土建成的环境,大量的植被和水体被改造成钢筋水泥。而今人们认识到环境如此重要,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城市环境从绿色到灰色,又从灰色到绿色;

第四,过去认为城市越大越好,越大越方便,就从小城市奔向大城市,后来发现大城市有太多问题。国外提出“小的是美好的”,小城镇、小城市更适宜生活,于是从小到大,又从大到小。

这些观点至今仍给人启发。由于人们对现代化认识上的误区,城市、乡村都追求高楼大厦。由于乡村规划以城市的思维进行规划建设,也使乡村越来越像城市。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规划要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以人的需求为中心,强调城市的生活品质。哪些内容是以人为本?规划如何体现以人为本?乡村要什么?乡村最需要的是交通、环境改善,方便的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资源,而不是高楼大厦。乡村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的现代化,这是乡村现代化的关键。

我国不同区域的乡村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也不同。西部地区城市还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人口还是大规模地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乡村发展还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当中。因此最重要的不是高水平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而是研究如何对乡村进行分门别类,根据发展条件和阶段,确定发展方向,从而对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等要素进行有效、可持续地配置。

东部地区的乡村建设发展已到新阶段,人口流动逐步稳定,但环境问题明显,无序建设突出。因此,东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研究人口的变动趋势,确定村庄发展前景;继而进行乡村环境整治,包括交通环境、生态环境、文化环境,保证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到位;发展特色产业、引进新的业态,建设田园综合体等。

过去的“新农村建设”强调三个方面:农村生产力增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更重视的是如何发展农村的经济,对农村的传统、文化强调不够,直接的表现是迁村并点和安排农村生产。

对于一些偏僻的、分散的,人口规模较小的村落,虽然也要基本公共服务,但等级可以不一样。单纯以村庄合并来提升公共服务效率是有问题的。

“合并”不利于保持乡村面貌,如果合并之后的乡村转变为城市的居住区,那么,过去的一切社会关系都被打乱。村民需要的现代化,可以通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升级,及市场原则下经济发展的自由流动来实现。

“新型城镇化”是对过去城市化方式的反思,目的是为改变以往只注意发展不注意保护,只注意经济不考虑民生,只注意城市不考虑乡村,只注意增长不注意调控的城市化发展思路。

新型城镇化考虑的是城乡的互动关系,“美丽乡村”可以说是它的一种行动计划,包含了行动的目标、行动的方式,例如基础设施如何下乡,如何进行财政支持,企业如何下乡等具体的实施性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如何结合到乡村的增长发展和脱贫等问题中。

用现代化的设施、文化、思想来调整改变农村凋敝的现状是目前最主要的问题。

从“生产性”探讨城乡关系

乡村是一种经济组织形式,不可能没有生产,也不可能只是一个被动的资源提供者。没有经济基础,不可能支撑乡村庞大的空间和人口。

在小农经济的状态下,村庄规划要考虑耕作半径和耕作距离,对从事农业的村庄,附近应该有大片的农田可供耕作。

村庄本身是村民集聚的场所,以居住形态为主。目前乡村已经走向综合经济,从农业走向工业、服务业等,但并不是所有的村都要发展生产。

1980年代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镇企业,是乡村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发展阶段。现在所提的乡村要发展特色产业,应该与村庄的自然资源、文化及手工艺特色等联系起来考虑,成为乡村居住形态的一种组合形式,并不是为了让村庄成为生产基地。比如乡村农家乐和一些特色手工艺品,是一种消费经济、消费性服务业形态,并不影响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也不是一种主要的谋生手段,只是一种乡村特色的展示和价值的体现。

而镇则应该是乡村的经济、行政、服务中心,有乡村企业、工业区、公共服务中心、商业、金融等服务业,以消费和生产形态为主。

乡村的经济支撑应该在镇上,劳动力的工作应该在镇上,主要经济收入也在镇上。乡村发展要把城乡分开,也要把村镇要分开。不是每个村都需要规划,特别是自然村。

城镇化的特点是集聚,利用现代化交通工具、信息网络和设施,完全可以实现居住和工作就业的集聚。城镇工作,乡村居住,当天通勤或周末通勤,城乡人口可以相互自由流动,这才是真正的“城乡一体化”。

现在很多的县镇都还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乡村发展一些可以缓解需求压力的产业,比如电商。一定容量的农家乐、电商有助于发展乡村经济。

当前,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城市资本如何进入乡村。现在很多城市资本,包括一些开发商、建筑师,从复兴乡村的角度在乡村发展旅游业和民宿,出资承包全村,进行大规模改造。

但问题是:有些投资商更新改造农村是以赚钱目的,为了吸引外来人而不是致富本村人,甚至把本村人都赶到别的地方。这种改造的方式导致的结果是过度商业化,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倒置。人文生态全部由外地人来维护,肯定会逐渐失去原真性。

如果只有“小桥流水”而没有“人家”——原住民,只是物质的简单保留,自然会“千村一面”,这样的乡建是和乡村复兴的本意相悖的。
...
扫描二维码,关注龙景园
公司地址:北京朝阳区媒体村天畅园4号楼
24小时电话:400-030-1357,15901324468; 010-64528976
邮箱:bjljy_2012@126.com; bjljy_2012@sina.com
本网站部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自网络,一切相关著作权利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主题

免责条款

Copyright © 2012-202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 130317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