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网络文摘 2018-06-06 龙景园
乡村是一种经济形态、社会形态、人居空间,也是社会变化的显示器。1990年代以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虽有乡村企业发展,外资进入,但总体上乡村主要还是土地资源和劳力的供应地。城市对她索取之余,对乡村本身的建设贡献很少。
而今社会对乡村的认识有很大的变化,乡村不仅仅是劳动力和土地的供应地,而且是一个生产、生活、休闲的“综合体”,一个生态安全的场所,一个文化之源、乡愁的寄托。
“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市化认识的反思,“美丽乡村”则是在社会发展新阶段对乡村问题重新审视、反思之后提出的一种新的认识方向。
今天讨论的乡村问题,是以乡村为发展本体,以乡村复兴为总体思路,把“美丽乡村”作为“美丽中国”的基础。
反思增长型现代化
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改革开放后,很多领导和专家出国看到城市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即认为“现代化”就是这样,产生了误解。城市是人口密集、建筑密集、设施方便的现代化聚居区,但是现代化不等于高楼大厦。用先进的理念、科学技术来改造生产生活,或创造新型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样是现代化。
同济大学的金经昌先生在1980年代初就提出,城市发展是一种循环发展的过程。这种循环,从人们对物质环境的认识看:
第一,人们从乡村进入城市,追求城市生活,后来发现城市不是好的居住环境,又从城市回到乡村;
第二,人们认为高楼大厦是现代化,建筑从低到高,当认识到高楼大厦有很多弊病的时候,发现低层建筑才是舒适的居住场所,由高到低;
第三,过去把城市看作是钢筋混凝土建成的环境,大量的植被和水体被改造成钢筋水泥。而今人们认识到环境如此重要,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城市环境从绿色到灰色,又从灰色到绿色;
第四,过去认为城市越大越好,越大越方便,就从小城市奔向大城市,后来发现大城市有太多问题。国外提出“小的是美好的”,小城镇、小城市更适宜生活,于是从小到大,又从大到小。
这些观点至今仍给人启发。由于人们对现代化认识上的误区,城市、乡村都追求高楼大厦。由于乡村规划以城市的思维进行规划建设,也使乡村越来越像城市。
我国不同区域的乡村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也不同。西部地区城市还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人口还是大规模地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乡村发展还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当中。因此最重要的不是高水平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而是研究如何对乡村进行分门别类,根据发展条件和阶段,确定发展方向,从而对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等要素进行有效、可持续地配置。
东部地区的乡村建设发展已到新阶段,人口流动逐步稳定,但环境问题明显,无序建设突出。因此,东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研究人口的变动趋势,确定村庄发展前景;继而进行乡村环境整治,包括交通环境、生态环境、文化环境,保证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到位;发展特色产业、引进新的业态,建设田园综合体等。过去的“新农村建设”强调三个方面:农村生产力增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更重视的是如何发展农村的经济,对农村的传统、文化强调不够,直接的表现是迁村并点和安排农村生产。
对于一些偏僻的、分散的,人口规模较小的村落,虽然也要基本公共服务,但等级可以不一样。单纯以村庄合并来提升公共服务效率是有问题的。“合并”不利于保持乡村面貌,如果合并之后的乡村转变为城市的居住区,那么,过去的一切社会关系都被打乱。村民需要的现代化,可以通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升级,及市场原则下经济发展的自由流动来实现。
“新型城镇化”是对过去城市化方式的反思,目的是为改变以往只注意发展不注意保护,只注意经济不考虑民生,只注意城市不考虑乡村,只注意增长不注意调控的城市化发展思路。新型城镇化考虑的是城乡的互动关系,“美丽乡村”可以说是它的一种行动计划,包含了行动的目标、行动的方式,例如基础设施如何下乡,如何进行财政支持,企业如何下乡等具体的实施性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如何结合到乡村的增长发展和脱贫等问题中。
用现代化的设施、文化、思想来调整改变农村凋敝的现状是目前最主要的问题。
从“生产性”探讨城乡关系
乡村是一种经济组织形式,不可能没有生产,也不可能只是一个被动的资源提供者。没有经济基础,不可能支撑乡村庞大的空间和人口。而镇则应该是乡村的经济、行政、服务中心,有乡村企业、工业区、公共服务中心、商业、金融等服务业,以消费和生产形态为主。
乡村的经济支撑应该在镇上,劳动力的工作应该在镇上,主要经济收入也在镇上。乡村发展要把城乡分开,也要把村镇要分开。不是每个村都需要规划,特别是自然村。Copyright © 2012-202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 130317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