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4 龙景园网 李华东 点击量:
在保存的基础上充分发扬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文化基因库的作用,让优秀传统在当代和未来的建设中发新枝、结新果,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根本任务。为此应警惕两种观念,一种是“守旧”,漠视村落发展变化的必然,盲目强调“修旧如旧”、追求“原汁原味”;一种是“忘本”,抛弃优秀传统,胡乱进行无根无源的“创造”。应该让优秀的传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持续焕发生机,否则就只能在因错误的观念而人为制造出来的“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中苦苦挣扎,既守不住过去,也得不到未来。
一 保护与发展,怎么变成了一对矛盾?
一说起传统村落,十有八九要提及保护发展的矛盾,这个搞得大家焦头烂额的问题。最近知道件事,有个村支书差点被人打进了医院,因为不让人家在规划框定的保护范围内盖房。可是村民也实在是火大,不盖房就娶不了媳妇儿,你们的什么“保护”难道要让我打光棍没后代?这是个见微知著的例子,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过程中,诸如“你要你的保护,我要我的发展”之类的怨言大家耳朵都听出茧子了吧。但是我相信,与这个村的做法相反,为了发展,胡乱大改大建的村落更多,专家们开会见面每每摇头叹息黯然神伤,媒体则咬牙切齿地报道哪儿哪儿的村落又遭到了破坏。政府、学界、商界、村民……就这样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中痛苦地博弈。
但是,归根结底,保护与发展根本就是同一件事,这个所谓的“矛盾”,其实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不应该出现的矛盾。之所以搞得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蓝瘦香菇,在根子上是因为我们的观念存在着许多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这个矛盾的实质,就是错误的保护观和错误的发展观之间的冲突:保护僵化成守旧的保护,发展扭曲成忘本的发展,结果可不就是南辕北辙、水火难容?
1、保护传统村落,何为?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小龙女,相信对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村落这个事,也会有一千种回答。瓦特?这不是天经地义的吗,难道传统村落不需要保护?这种问题都问得出口,简直不是人。唔,国家对这个很重视嘛,大大都多次强调了,当然要保护的嘛。哎,别提了,领导盯得紧嘛,咱们就搞搞好了。啊~啊~嗯,乡愁那种酸爽的感觉让俺沉迷,不能让俺的酸爽无处寄托哦,要保护传统村落。靠!如果没了小桥流水人家,老夫买单反来干啥。听说了吗,他卖掉了市值上亿的公司,就是为了长住在山村里的那个猪圈……闭嘴,专业点好不好……好的好的,作为数千年农耕文明的积淀,广袤的国土上幸存的中国传统村落,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支撑,是人类农耕文明的重要见证,是人类社会无尽的思想资源,是中国历史重要的载体,具有高度的科学和艺术价值,是抵御全球化和同质化浪潮的阵地,是丰富的生产生活智慧容器,是整个民族心灵的终极归属,是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基地,是城乡均衡发展的坚固支点,是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资本,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哎,估计没有人系统而全面地总结过(或者俺太孤陋没读到),否则俺直接抄在这里就好啦。
当然,这么多的保护价值中,众所周知,传统村落最核心的价值是作为中华文明仅存的基因库。可是我们必须知道,光是把这个基因库保留下来是没多大意义的,否则在地上挖个洞修个冷库就好了。在世界逐渐从物质开发阶段过渡到精神建设阶段、在社会逐步从工业文明时代迈向生态文明时代、在中国逐步从经济崛起迈向全面复兴的历史时期,让这些优秀的基因开出新枝、结出新果,发展出能够担负起在后西方时代起提升人类文明、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中华文明,才是这个基因库更重要、更长远的任务(有没有人在大声冷笑)。
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根本上是文化复兴,而文化复兴绝不是简单地回望过去,更不是向外面胡乱求经,只能是在优良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逐步建设出新的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任务,就是在认真读懂、有效保存优秀基因的基础上,让其在不断的进步中持续焕发生机,助力于重塑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国民文化自觉、实现国家文化自尊的目标。这才是传统村落保护的基本方向所在:不要在沉迷过往中死去,而应在创造未来中永生。
2、何谓保护?
为了保护传统村落,大家都热血沸腾。可保护到底是什么意思?具体涵义是什么?就是不能拆老房子吧?废话,拆了老房子,还能叫什么传统村落?那老房子能修吗?这个当然可以啦,但是要“修旧如旧”噢。那不能盖新房吧?小明,跟你说话真费劲,当然不能盖新房啊!一盖新房就把整个风貌都破坏啦!不是吧,专家好像说也可以盖新房,但是要“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结构”,这样才能保证村落“原汁原味”哦……可不吗?村落如果不是原汁原味,那城里人还来花钱吗?可是村民都在装太阳能热水器、卫星天线,有的人还在路边上搭车库,那些投资民宿的也要花几十万“爆改”了嘛……这个,别哪壶不开提哪壶好不好……不好啦!综治办的来五线下地啦,环保局的来挖巷子铺污水管啦,水利局的来硬化河道啦,消防的来打防火通道啦,农办的来刷墙啦,园林局的来搞绿化啦,咋原汁原味哩……这个,小明,滚开……
保护传统村落,保什么,怎么保,粗粗看呢,各种规章、意见、办法、规划,都说得清清楚楚啦。保护内容就是山水环境啦,风貌格局啦,传统建筑啦,历史环境要素啦,传统文化啦,挺全面。保护方法呢,一大堆管控规定,建筑呢,文物按文物的要求,其他的什么修缮啦,整治啦,保留啦,拆除啦,好像都规定了。可是假设俺是个村长,更多的还是迷糊和困扰。我就知道,某县领导指示过:别申报什么传统村落,申报来一堆麻烦!最神奇的说法是:一旦成了传统村落,在墙上钉个钉子都得去政府报告!种种不切实际的口号和要求,只能进一步加深大众对保护工作的误解乃至抵制,也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目的背道而驰。
保护是什么意思?我也不清楚。但我能肯定一点:保护绝不意味着冻结,更不是什么修旧如旧、原汁原味。保护就是对变化的管控和引导,让变化朝积极的方向发展。保护包容了变化和发展。那么,什么发展是积极的、什么发展又是消极乃至错误的呢?
3、何谓发展?
说起传统村落的发展,也是一堆问题。当下的发展,大概有两种吧,不想负责任的和想负责任的。不想负责任的比较普遍,“保护”在实践中往往沦为噱头,把传统村落视为又一种稀缺资源、新煤矿大肆“开发利用”,或者是在“活化传统村落”、“让村民享受当代文明成果”等高尚而正义的口号激励下,以损害传统村落全局的、长远的、整体的价值来换取局部的、暂时的经济利益的“发展”,正在各地心急火燎地推进。有些发展的目标和手段,只是以迎合当前不成熟的市场心态、满足眼下畸形的社会需求为目标,为一时一地的利益而灭失、异化、置换传统村落中残存的基因片段——转基因式的发展。比起常见的建设性破坏来,这种转基因式的“发展”,因其“正义性”而更为隐蔽,大行其道,甚至被引为“范例”在各种媒体上大力宣扬,得到普遍的推崇和艳羡,更进一步坚定了各地以此为样板和方向,追求传统村落“发展”的决心。如果再不加以警惕,传统村落的“发展”,很可能就此走上了伤害其根本价值的歪路,“发展”的结果,就是得到了一堆不伦不类的转基因怪物,使得本来就和熊猫总数差不多的传统村落,就此彻底失去。
想负责任的发展呢,往往也纠结而痛苦。比如,文件里都说,要制止传统村落的过度开发。可是,什么叫过度,什么叫不过度?10000平方米的商业面积就不行,9999平方米就可以?大家都知道对文化遗产要合理利用,老房子搞民俗陈列馆就可以,开民宿就差点意思?新建房子不得超过两层,号称是为了什么天际线的漂亮,可是,三层的房子就把天际线搞得让人无法忍受呕吐一地了?何况我看到的天际线和姚明看到的天际线可能一样吗……保护范围内开条路行不行?修个游客中心行不行?把空场子硬化行不行……战战兢兢,思来想去,传统村落的发展,到底是什么意思?
传统村落是一类特殊的村落,她的核心价值在于作为传统文化基因库和新文化复兴基地的作用。如果能坚持这一点,传统村落的发展目标、内容和手段就比较容易明确了。以此为准绳,种种烦恼和纠结也有解决的方向了;什么措施是消极的、错误的也就一目了然了。传统村落的发展,必须聚焦在对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进行挖掘、留存、延续、完善和提升,进而发扬其在当代建设中的各种作用。发展绝不止是对传统村落现有价值的利用,更重要的是延展、提升和创造她的新价值。否则,谈什么发展呢?难道我们连祖先的水平都超不过?难道我们要一代不如一代?不但守不住祖先们的创造,反而还把它弄得更糟糕?难道我们的发展,就只是崽卖爷田不心痛,胡乱把祖先的遗产拿来卖几个钱后移民美加澳?
在目前的情况下,只有明确并坚持保护和发展必须围绕传统村落的核心价值来展开,我们才会有清晰的战略、正确的战术、恰当的动作。如果有意无意地忽视传统村落作为传统文化基因库和新文化复兴基地的这一基本属性和价值,认为其和普通村落的区别无非在于老房子多了一些、老生活还留了一些,那保护发展传统村落的整个努力就迷失了方向,种种困难和矛盾也由此而生。方向迷失最典型的是两种极端:一是守旧的保护,二是忘本的发展。
二 守旧的保护:守不住的过去
传统村落历经千百年而陈酿出来的魅力,摄人心魄,除了丧心病狂的开发商,谁都发自内心的想把这份魅力永远地留存下去。很自然地,诸如“原汁原味”、“修旧如旧”的口号就深入人心,大家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劳心智、苦筋骨。但是,现实又是什么呢?我们毕竟已经是在工业甚至后工业时代了,那些小农经济时代、封建宗法伦理秩序中发展出来的传统村落,堪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是,尽管赤裸裸的现实已经摆在面前,我们还是装着看不见,好像谁敢说出“传统村落也可以新建改造啊”,就是犯了天下之大不韪,只好躲在自欺欺人的“原汁原味”浆糊里面谈理想、做规划、写条文,结果无非是:1、管住了。但产生无数的负担和矛盾,比如大量财力的投入、土地指标的要求、旧村活力的丧失,村民们的怨气冲天……。2、管不住。各种规定、管控形同虚设,沦为笑柄。想来还是第二种情况更普遍罢?
1、“原汁原味”,能否?
“原汁原味”这个提法,天生颜值很高,一脸的浩然正气,而且人畜无害,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就算身后红砖裸露的四五层高的新房子已经如雨后春笋,他也能对着镜头庄严宣告,本村将实施严格的保护,力求乘着月光宝盒穿越到五百年前,使村落原汁原味地呈现在广大游客的面前……我只能说,说着玩玩可以,谁也别当真。如果你玩真的,那大家就都输了,因为这可不是在讨论“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这种不切实际的口号如果玩真的,在现实中是要产生极大影响的!
为了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原汁原味”,压制了多少村民改善居住条件的诉求?拆了多少有价值的近、当代建筑?搞了多少的“仿古建筑”?花了多大的代价搞什么“五线下地”?砸掉了多少水泥路重新铺石板?拆掉了多少人家的太阳能热水器?浪费了多少资金在“平改坡”?光是为了遮盖空调室外机,浪费了多少木材?敲掉了多少白瓷砖?更有甚者,打着保护的旗号反对中国建筑“真、善、美”的传统,发明了什么混凝土墙体外面再贴一层“夯土墙”的做法,什么用塑料片片来模拟的“茅草屋”,造出了能够模仿出老木板效果的“仿木瓷砖”……呵呵呵呵,脑洞纷纷开,创意沓沓来……这些做法不是不可以,但是我们能否先问一问:目的正当吗?做法科学吗?代价值得吗?有没有别的办法?
应该勇敢地承认,原汁原味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理论上有缺陷,现实中行不通。列宁同志说啦,这是“感伤的浪漫主义者”的追求。且不说连“原什么汁?原什么味?”都没认真讨论过,举着面似是而非的大旗就开跑,单说在现实中,可能吗?心灵没法原汁原味了。我们已经知道了山外面的花花世界,至圣先师早就被打成了孔老二,科学的力量让土地公公的保佑成为迷信,人们更喜欢的是外滩那样的辉煌和壮丽……生产没法原汁原味了。拖拉机取代了耕牛,薰衣草挤掉了麦苗,工业品消灭了老手艺……你去原啥汁原啥味呢?生活没法原汁原味了。剪断电线点蜡烛?脱下西装上马褂?扔掉煤气烧柴禾?卖了汽车骑毛驴?就算脑子里进了一个太平洋的人也不至于这么想吧?风貌没法原汁原味了。那些老旧破漏冷暗潮狭的房子你去住?城里人来了为什么总要“爆改”呢?
好吧,任你怎么叫唤,到处都是这样大搞特搞,我就是喜欢看你看不惯我又拿我没办法的样子。对“原汁原味”暧昧不清的追求,如果说只是生出点矛盾、造成点浪费,那倒也罢了,反正咱们正在拉动内需,钱要多多烧。可糟糕的是,这个咒语会将变成思想禁锢,阻碍我们创造新文化、新建筑、新景观、新风气……的步伐,只知道不伦不类地山寨点祖先的皮毛……哎哟喂,可别把祖先气得从坟里跳出来,怪可怕的说……
拿出点勇气,直面现实,别再掩耳盗铃了,果决地脱下“原汁原味”这件皇帝的新衣,好不好?
2、“修旧如旧”,可乎?
和“原汁原味”一样,“修旧如旧”这个说法,也是媒体的宠儿,同样的一脸浩然正气,不言自明,天生具有极强的透彻力和传播性,连村里的太婆都在念叨,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老房子,要“修旧如旧”……这还用想吗?修旧不如旧,难道要如新?
可以这么说,真正对修旧如旧的意思心领神会,而且打心眼儿里拥护并努力践行的,就是潘家园那些贩卖假古董的仙儿们。去超市买俩碗,经过一番捯饬,混上鸡血马粪埋土里一段时间后掏出来,号称是唐太宗用过的,5000美刀卖给土豪,这就是修旧如旧的真意。今天,任何一个从事文物建筑修缮的工作者,都会严肃地告诉你修旧如旧是一种以讹传讹的说法,并不符合当前文物建筑保护对真实性的要求,简单地说,如果非修不可,就要把新修的部分以明确的方式和旧的部分区别开来,绝不能“如旧”,保证不干扰文物的真实性。这方面的论文虽然不算多,可是在度娘上分分钟就能查到几十篇,光有个博士就连篇累牍地辨析“真实性”和“原真性”,还强迫我看,让人头晕脑胀食欲不振,俺在这里就不班门弄斧画蛇添足了。
可是,“修旧如旧”这样的口号朗朗上口容易记忆,而且貌似天经地义,骨子里符合中国人容易因循守旧不喜创新的习惯,因此流传甚广,深入人心,大有成为传统村落保护四字真言的节奏,日益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产生着消极的影响。这个口号造成大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的误解;“修旧如旧”的做法往往给村落带来很大的政策和经济负担,无端增加了保护发展的成本,甚至造成村民的抵制;最不好的是,在这种违背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的思想的指导下,错误的工程后果比比皆是,反而是对村落的破坏。
首先是文物建筑不能修旧如旧,这点在有关准则中强调得很清楚了,所有的修缮措施都必须强调最小干预、可识别、可逆。包括历史建筑在内的传统民居也是没必要修旧如旧的。材料、成本、工匠等都是问题。整治建筑也不能整得如旧,那不成了潘家园的假古董贩子了吗?新建建筑,更没必要建新如旧啦,传统村落里最可恶的东西就是仿古建筑,占最多的地,花最多的钱,误最多的事,可是它的唯一目的就是招徕游客,既不是保护历史,更不是创造未来。如果是找我这样也算认真研究过古建筑的人做设计,仿古可能仿得还好点(憨厚地笑了笑),更多的则是一坨一坨的粗制滥造,没脸没皮地戳在祖先们造的房子旁边,呵呵,丢不尽的人、现不完的眼,让人不得不感慨:TMD,一代不如一代。
当下有点不好玩的事情就是,与胡乱崇洋媚外相反,过度地强调“传统建筑样式”,将牵强的“传统样式”和新的功能需求、材料特性、建造工艺、市场机制等等强行捆绑在一起,恰恰背离了真正的传统建筑讲究“真、善、美”的优秀传统,而且在思维上禁锢了创新的可能,对新建筑的探索构成阻碍。如果欧洲人从希腊时代起就“修旧如旧”,哪里还会有罗马的伟大、哥特的神秘、文艺复兴的严谨、巴洛克的奔放?也许,历史上中国的传统民居变化甚少,那么明显的居住缺陷竟然也延续千年,原因之一就是“修旧如旧”的幽灵总在大地上徘徊吧?(感觉这个说法有点不对劲,有时间再想想)
3、为什么不辨析“原汁原味”、“修旧如旧”?
既然原汁原味、修旧如旧的观念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那么为什么没有把对它们的辨析和讨论,做为一个事好好说说呢?
我猜想原因其实很简单。在优秀传统基因的基础上开新枝结新果,谈何容易,且不说建设新文化这样大的题目,单是建筑设计领域,如何发扬优秀传统建造出新的民居,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虽然已经有一批建筑师在乡村里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也竣工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住建部门也正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整理传播,但相比于村落的量大面广,仍然还只是沧海一粟,大量的农房建设目前还是不可能有建筑师介入的。每十万人中建筑师的比例,我国在世界上的排名仍然落后,更何况并不是所有的建筑师都能在深入理解村落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在这种现实条件下,谁敢说:保护范围内也可以新建啊,只要建的水平高,能提升村落的风貌和生活品质就可以。谁敢开这个口子?咱们的问题就是,一管未必就死,可是一放必然会乱。晦涩艰深的文物保护原则等,大众并不关心,对什么原真性还是真实性的讨论,足以看得你生无可恋。弄个迷迷糊糊的“原汁原味”、“修旧如旧”,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中也算扎了根,成了易记易理解易深入人心的“保护原则”,就算不够科学,但“原汁原味”总比“大拆大建”强吧?“修旧如旧”总比“毁旧建新”要好点吧?这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有人跳出来嚷嚷“修旧如旧”其是不符合当前国际国内文物保护原则的噢,那不把大家的三观弄乱了?哦!原来修旧不一定如旧啊,那太好啦,咱们大胆改造、大胆“如新”吧。如果有人居然说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也可以新建,那还了得,多少憋了一肚子怨气的还不一哄而上,三下五除二传统村落就连骨头渣也剩不下了。一刀切的管理,也总比没有强。
三 忘本的发展:赢不了的未来。
和扛着“原汁原味”、“修旧如旧”的大旗,守旧地保护传统村落相反,另一种不利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极端,就是大搞历史虚无主义:忘本的发展。面对贫穷,中国的传统文化游刃有余;而目前的问题是,面对财富,我们的当代“文化”却狼狈不堪,失去了灵魂的发展是难以为继的,不是吗?看看我们这几十年的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人和社会失和,人和自然失和,人和自己失和——忘本的发展,不可能有未来。
1、精神文化上忘本。
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百余年来,已经被精英们痛心疾首得够了。有些人呢,1840年以来的坚船利炮吓破了他们的胆,纽约巴黎的霓虹灯亮瞎了他们的眼,好莱坞的大片迷糊了他们的心,使得有些文化精英一出娘胎就本能地蔑视中华传统,他们更愿意花几十年去搜寻中华传统的瑕疵,也不愿意用一小时去发现中华传统的优点。当然,他们的爱国心天日可表,和大家一样希望祖国能够富强——但是,他们真诚地认为,阻碍中国富强的重要因素,恰恰就是传统。一说到传统,那是捶胸顿足、须发戟张,简言之中国所有之不幸,皆因为传统,风水就是迷信,中医绝对骗子,尊卑长幼束缚人的自由,感性取代科学导致愚昧,以道德绑架法治引发腐败……总之,传统不灭,国将必亡。于是乎,本该尊重的传统,正被急急忙忙地抛弃;本该坚守的精神,正在被惊慌失措地逃离。所谓的发展,简单化成经济发展——按西方某些人的说法,“纯粹为满足动物欲望的发展”。
都说“相由心生”,我们今天看到的传统村落,其实正是传统文化外在的、物质的反映,我们所享受的传统村落之美,恰恰是传统文化内在的心魂之美。但是,经过近百年的“进步”,今天我们的“心”,基本上已经被置换成各种粗俗的物质欲望。所谓的“发展”,基本上是等于把城市祸患得危机重重的贪婪、虚伪、自私、冷酷这些精神毒素注入乡村,替换掉原有的优秀文化,“发展”得村民们日益自私而冷酷,公共事业无人出力,公益事业无人问津,老人不再赡养,儿孙不再看顾……传统村落只剩躯壳,村民精神空虚、生活乏味、公共文化生活陷入凋敝;传统价值解体,核心价值观缺失,我们失却了内心的力量,整个社会的种种祸端,由此而生;大家可能很有钱,但总是胡乱凑合过着日子,没有天地、没有祖宗、没有敬畏、没有信义,村落和房子失去了文化的滋养,成为一处处容纳动物凶猛的“巢穴”——却远远没有巢穴那般的淳朴与自然,生活粗鄙、风貌丑陋、戾气纵横的村庄,就此形成。这样的传统村落,还有什么未来可言?
2、生产方式上忘本。
传统生产方式是传统村落存续的内在生命力。我们欣赏得如醉如痴的粉墙黛瓦幽香古巷,都是这些内在生命力的外化、物化。然而,传统生产方式正因文化自卑和经济至上的价值观而被迅速摈弃。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现代化已然成了一种狂热的、不容置疑的宗教。发展就等于现代化,农业要现代化,生活也要现代化,房子也要现代化,文化也要现代化……为了社会的发展,农业当然要现代化,要规模化、要工业化、要互联网加持……可是,为数不多的传统村落里的生产,是不是应该给予特殊的考虑呢?我们今天正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最基本的转变之一就在于发展的目标被明确是为了人的幸福,而不是经济增长。在这样的趋势下,为什么我们还要以工业时代的、经济至上、效率至上的标准来衡量传统生产方式的价值呢?失去了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自然也没了存在的基础,原来围绕这一切而产生的房屋村寨,死保是保不住的,就算外力强力干预勉强保下来,也不可避免地要被变造和扭曲……这样的传统村落,还有什么未来可言?
3、生活方式上忘本。
每个人都有过上“好日子”的权利,但目前比较普遍的情况就是,对“好日子”的追求,基本上就是“要过得像城里人那样”。从这种观念出发,传统的生活方式,不假思索地被判定为愚昧、落后、丑陋,无法容忍,亟需改变。为了现代化的“好日子”,无节制的物质消耗成为“富裕”的标签,朴实的生活遭到嘲笑,勤俭意味着抠门与无能。空调进入千家万户,榕树下乘凉的人越来越少。景观照明引入了乡村,雪亮的灯光淹没了原本繁星点点的夜空。甘美的水井被废弃,人们喝上了自来水;菜园子被撂荒,吃菜去超市买。尿布成了陋习,换成了纸尿裤。洗衣机是好日子的必需,再也没有了井台边的欢声笑语。抽水马桶成为了“文明生活”的标配,于是供水成了巨大的压力……为了支撑这样的“好日子”,烟囱像森林一样立起,大棚覆盖了葱绿的田野,包装纸塑料袋填满了山谷……城市建筑学提倡什么“私密性”,于是村里千百年来鸡犬相闻、邻里守望的风气也成为重大缺陷而被“改善”了。堂屋正中“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换成了好莱坞的明星,晚上一家子也不再围在火塘边谈天说地了,无言地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低头玩弄着手机,或者木然地看着电视机里的各种神剧……这样的传统村落,还有什么未来可言?
4、营造智慧上忘本
连外国大学者都说啦,“(中国)建筑无艺术之价值,只为一种工业耳。此种工业,极低级而不合理,类于儿戏”(传说梁思成先生就是被这样的观点刺激得奋起研究中国古建筑),中国古代,能有什么营造智慧值得我们继承的?村落的建设,从选址到格局到建筑到设施,当然是不科学的,因而也就是要大力改变的。可是,我们从西方人那儿搞到了城市规划学、建筑学、景观学……等等之后,很有趣的一点是,我们却似乎不怎么会建城镇、修房子、造环境了。大批矫揉造作、搔首弄姿、卖弄风情、拿腔拿调、无病呻吟、扭捏作态的“奇奇怪怪”的建筑就此涌现在神州大地……我们不再敬天畏地,现代化的“技术”来了、“设备”来了,赋予了我们“战天斗地”的胆气和技能,开始贪得无厌地压榨和欺辱大自然。河道筑上了高坝或者拉直铺上了水泥块以求“防洪”,蜿蜒流过村落的小渠被替换成管线。为了高跟鞋行走方便硬化了每一条道路,天地的阴阳交泰越来越难,人们为了防灾减灾疲于奔命……这样的传统村落,还有什么未来可言?
5、乡村风貌上忘本
长期的经济落后导致的文化自卑,使得淳朴自然的乡村风貌也被看成是落后的、需要改变的。尽管大家都知道村落的核心价值是其文化,可是文化多少钱一斤?工作抓手在哪里?多长时间能见效?考核指标怎么定……没法儿抓。因此使劲去捯饬村落的那张脸,就成为一种比较务实的狂热。现在有些村落,文化远没研究透,价值还没搞明白,房子在不断的塌,村民在不断外迁,娃娃们还要走十几里路上学的时候,大量的“发展”精力却聚焦在设法让其“美化”方面,为此往往投入最多的资源;糟糕的是,美化的方法就是热衷于“整容”,而不是保护和修补。更加糟糕的是,整容却是按照各种乱七八糟的标准,比如来自城市的标准,工业时代的标准、畸形的标准、主观的标准、“示范”的标准等等……这样的传统村落,还有什么未来可言?
四 不要在迷恋过往中死去,而应在创造未来中永生
保护和发展是一回事。面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难题,我们应该认识到,变化才是永恒,变化才有生机,变化才有未来。不顾基本的历史规律,否定变化,压制变化,试图把传统村落凝固在某个时间段里,不在现实中狼狈不堪才怪。我们保护传统村落,就是要积极地引导变化,科学地管控变化,使之朝向良性的方向。而良性的方向,就是优秀的基因得以留存,并且在现实的各种建设中不断地发挥作用。而发展传统村落,就是持续完善、提升这些优秀的基因,并让这些基因产生新的成果。如果这样理解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就能发现,它们本来就是同一件事,所谓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并不存在。
传统不是保护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祖先们留下的传统正是因不断地的创新而积淀形成的,而且也是有缺陷的。我们没必要把传统供上圣坛,动不得、改不得。我们有责任为后代留下更丰富、更有价值、更高阶段的传统。我们只能让传统在创新中存活,而不是在因循中死去。
认真地分析出传统村落这个基因库中的优秀基因,是所有工作的基础。因为如果这个基础不牢靠,那么我们今天的创新,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就是胡作非为。我们的创新绝不能忘本,无论精英们怎么贬低蔑视嘲弄,但中华文明历经漫长而曲折的历史,饱经战乱侵扰,天灾人祸而绵延至今,成为世上唯一延续千年的文明硕果,自有她的存续之道。我们今天的创造,何必弃至宝而不用,非要另起炉灶,甚至不惜卑躬屈膝匍匐在西方文化之下?只有中国人的文化才能解决中国人的问题,何况,从许多迹象来看,西方文化很可能正在日薄西山。在这样的历史关头,方向的选择至关重要。千万不要愚蠢到放弃了自己的血脉,输入一堆异物,搞得自己人不人,鬼不鬼,中不中,洋不洋,这样的杂交怪胎,谁也不会喜爱,谁也不会尊敬。
当然,这是非常艰难的路程,悲观一点想的话,似乎没有什么希望。大多数人只知道挣钱,挣钱的目的就是移民美加澳,孩子们被英语培训班和奥数搞得中国话都讲不利索了,被摧毁的文化自信似乎再过三百年也恢复不了,各种因素正在齐心协力加速传统村落这个基因库的颓败,没有足够的人才,没有足够的资金……好吧,尽人事,知天命。如果是天道要灭了传统村落,那就说明她真的没有什么存续的价值,也没什么可惜吧。只是,在知天命之前还有三个字,更重要的三个字:尽人事。
Copyright © 2012-203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130317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