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服务的精品酒店化是自我迷失(2)
2018-06-04
未知
方元 点击量:
现在越来越多的所谓“民宿”,在快速的崛起,星级酒店的管理模式加上精致的内部装修,看上去很高雅,但这是真正的民宿吗?动辄几百元每间夜的收费标准,让人感觉这更像变形版的星级酒店。这些“民宿”除了坐落在村落里,外形和地方建筑相似,真不知道还有哪些方面能够被称之为民宿。民宿的本质就是民居,为何赚钱,因为投入低,为何得到市场的认可,是因为价位合理服务大众,民宿得以支撑的核心就是人情味的服务,但这个却是农民最不缺的,用自己最富有的——好客的热情;换取自己缺少的——金钱,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大额度的资金投入打造“民居”,自然就提升了经营成本,成本的提升为了盈利就必须增加售卖价格,这样就在无形之中脱离了大众市场。精装低调奢华房、高价位、几间房、品质化服务,这几点走到一起,是不是有点像是高端会所呢?资本的快速进入只会让“民宿”回归到了酒店和会所的故里。一样的本质,无论如何包装也难以真正的变成它,走进民宿,我们更多的不是去享受,而是去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状态,去感知房屋主人的生活气息,这一切都需要时间的积淀,是金钱无法企及的高度,要做好民宿需要的是时间而不仅仅是金钱,要耐得住寂寞,品得了乡愁。
五、中国民宿发展将会遇到的问题
(一)农民自主发展的盲目性
很多地方因为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外地客源,一部分本地人因为民宿的经营,赚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致使很多当地百姓盲目跟风,投入到民宿经营的浪潮之中,因为缺乏打造和经营经验,各式民宿产品可谓五花八门,民宿经营服务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坐等客人上门的情况严重(在客源充足的情况下可以,一旦出现竞争客源不足,大多数经营者根本不懂得营销)。
农民自主的产品打造因为缺乏经验和专业性,往往会耗费相对较高的资金成本,而且产品可能会失去本土气息,因为农民认为的好是城市的模式,往往会有心走错路。又因为农民本身不懂如何做市场,而且目光短浅,如果在短期内没有客源,就会动摇,加之趋利性心里严重,可能会忽略服务的质量,影响自身经营的持久性。
(二)精品化民宿脱离大众市场
现在有很多资本充裕的个人或公司会选择走进乡村,租几间老屋,开发民宿,这是一种情怀,同时也考虑到盈利,个性化的精细打造,高成本的支出,必然会有较高的售卖价格,加之少量的房间,这样的“民宿”更多的是接待了中高端客人,这样的“民宿”真的还能称之为民宿吗?
真正的民宿应该是经济实惠、干净整洁、有本土气息、对接大众市场,脱离了大众市场的民宿是否还能称之为民宿呢?现在国内五星级酒店的平均房价也只有五六百元而已,四星级则更低,但很多“民宿”的房价,现在的平均房价竟然达到了几百到上千元,这和高端私人会所是否有一拼呢?脱离大众市场的“民宿”是否和“民宿”这个称呼真的匹配,是否有更合适的标签,这个就需要更多的考量了。民宿热了,但不是所有的相似产业都可以贴上民宿的标签,时间和市场可以验证一切,真的永远是真的,假的永远是假的,泡沫注定不会长久。
(三)资本的野蛮进入与地方关系的矛盾
任何一个产业的火爆都会受到资本的关注,资本的进入更多的是要求快进快出,利益是第一追求。大规模的进入,而且利益第一,就必然会和当地的村民产生利益矛盾,土地的征用,房屋的租赁,开发打造无处不和当地百姓产生交集,资本运作的思想模式遇到本土百姓的眼前利益思维和持续膨胀的金钱欲望,碰撞出的应该不仅仅是火花,更大的可能性是产生高能量的大爆炸(哈哈)。
资本往往相信,金钱能够主导一切,但民宿不仅仅是“宿”还有“民”,“民”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文化、是一段故事,金钱可能会完成很多事,但却永远打造不出那份淳朴的本土文化,资本可以打造出任何精美的“躯壳”,但永远无法构筑“灵魂”。民宿不仅仅是旅游服务的附属品,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的文化,资本的商业化进入本身就是对一种本土文化的破坏,但民宿的核心又是这种生活文化,不得不说,资本的进入本身就是一个矛盾。
一面是利益、一面是生活,要解决矛盾就要找到这两方面最好的融合点,也许资本应该放慢脚步,更多的时候让当地人自己发展,而作为资本更多的是资源整合和帮扶指导,让专业和资金优势嫁接在本土村民发展的基础上,也许这样能够更好地保留民宿的“灵魂”,还能给资本带来所需要的利益。
资本进入民宿市场的时候,请温柔点,当资本一心谋求利益时,就必然会和当地百姓争夺资源,强龙不压地头蛇,只有和谐才是发展的硬道理,和百姓打交道需要的是时间、耐心、真心,没有捷径,这不仅仅是矛盾,更是一个死结。
(四)商业化淡化乡土气息
民宿的灵魂是人情、是质朴,但商业化的发展会快速的洗涤当地人的本土气息,因为百姓更多是低文化人群,目光短浅,只看眼前利益,为了快速逐利,必然会被商业化快速同化,这也必然会是民宿发展的一个悲哀,没有了生活的民宿,真的就成了旅馆,那时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