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龙景园旅游规划>乡村休闲旅游中心>乡村旅游研究>正文

浙江省桐庐美丽乡村考察感想(2)

2018-06-03 北京龙景园 龙景园 点击量:

桐庐的实践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回答:

第一是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发展,前面已经论及。基本生活条件的破败、落后是中国大多数乡村给人的基本印象,基本生活条件的巨大落差很大程度上也是迫使乡民离土离乡、另谋出路的重要原因,“人往高处走”古今皆然。而桐庐的乡村干净整洁,传统风貌与现代设施的结合改变了大多数人的认识,当地居民发自内心的骄傲与幸福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个方面是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第一产业的“接二连三”已经初现成效。虽然许多乡村仍保留着大量的粮食耕作空间,但经济作物的种植如阳山畈的水蜜桃、荻浦的花卉苗木,无污染的加工制造业的保留和面向旅游的餐饮、民宿、运动、休闲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本地乡民提供了更多创收的途径。生活条件与致富机会的共同提升开始逐渐吸引村民回乡创业,城乡文明和多元要素开始形成初级的良性循环。

人能“回得去”更深层面的关照就是“乡愁”, 除了故乡有形的山水,其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统要能够依然延续,让回去的人不觉得陌生。在当今乡村历史文化保护被不断符号化和异化的时代,桐庐的做法是让人感动的,乡村建设没有因为环境美化而改变历史的真实性,时间上的并置让空间上有了更多的层次。

桐庐县芦茨村现址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兴建新安江水库时由原址搬迁建设而成,其建筑风貌与空间组织方式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与意识形态对建设的影响。村中代表着村民权利与热情的大礼堂及其外墙上的标语、夺目的五角星明白无误地告诉着人们它所归属的那个年代(见图4)。虽然现在大礼堂已用作游客服务中心,但内部格局仍保留了那个时代的模样,一方面寄托着回忆,同时又以一种新的方式与本地人和外来游客融合在一起。

桐庐当然不乏更为久远的历史回忆,村落中坐落着的各氏祠堂,一眼望去便可知其家族传人在兴建过程中所耗费的巨大人力物力。部分祠堂在经历浩劫后保留下来的斑驳墙体、受到破坏而模糊不清的匾额,都无声而有力的延续着文化的传承。

行走在桐庐的许多乡村,随处可见土坯房与砖瓦房历史的并置以及大跃进、文革时期刷在建筑外墙上的标语(见图5),它们也都无声地显示着村庄发展的真实印记,同时透露出的乡村规划与建设工作的谦虚与务实的态度。

尤其是荻浦村传统造纸作坊遗迹的保护与修复。已经废弃为溪沟边的几堆乱石的传统造纸作坊,经过环境整治和遗迹修复,虽然没有形成多少令人赞叹的景观,却留下了让人难忘的历史记忆(见图 6),与村口那片树龄多在400年以上的林子共同构成了村庄独特的魅力,让人不仅回得去而且愿意常回去。

乡村发展与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一个看似宏大实则微观的命题,它是无数乡村本土化、特色化发展所构成的总体叙事。

桐庐的乡村作为中国万千乡村中的几个,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它仍然是特殊的。它是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已经进入高级阶段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乡村发展模式,有着特定的阶段和条件,因此模仿没有意义。

“修得起,回得去”如果可以作为一条经验的话,它必须与特定乡村所处的特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条件相匹配。显然对于区域差异巨大的中国乡村,这是一个相当复杂而微观的问题。不过,无论大江南北、东部西部,“干在实处”是一个共同的底线,没有务实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行动,再多的规划和模式也是枉然。

文/罗震东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原文发表于《乡村规划建设》(第1辑)   文章来自:中国城市规划网

...
扫描二维码,关注龙景园
公司地址:北京朝阳区媒体村天畅园4号楼
24小时电话:15901324468; 010-64528976
邮箱:bjljy_2012@126.com; bjljy_2012@sina.com
本网站部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自网络,一切相关著作权利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主题

免责条款

Copyright © 2012-203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130317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