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龙景园旅游规划>乡村休闲旅游中心>乡村旅游研究>正文

都市乡村休闲新体验模式研究(2)

2018-06-02 北京龙景园 龙景园 点击量:

  

三、都市区乡村的职责

随着人口向都市区的快速聚集,都市变成了外来移民为主的城市。都市区乡村也自然会变成各地人的乡村。只是现在的乡村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整个问题,更没有考虑该如何积极、主动面对。

都市区乡村的两条旧路  

城市化的步伐正在逼近,随时会把这些远郊乡村吞并成新的城乡结合部。事实上,这些乡村的村民们也在渴望能变成那些离城更近的村庄,以改善自己的经济——在那里,宅基地内建起“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简易屋,隔成密密的小隔间,群租给社会底层的外来人口。 

地方政府为这些近郊村头疼不已。因为这些高密度的出租村,带来的巨大的消防危险、难办的人口管理和治安压力。但村庄作为村民的财产,他们有强动力让它产生财富。再没有看到更好选择的情况下,增加隔间、以出租量取胜是他们的必然选择。  

于是政府能做的,就是封闭村庄——封锁村庄的次要对外通路,在村庄周边建起围墙——也就是北京正在努力普及的“村庄社区化管理”。同时苦口婆心劝导村民提高安全意识。饶是如此,也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大兴旧宫镇南小街一场火灾致死17人,朝阳小武基村火灾致死12人。一旦失火,难以施救。 

都市区的乡村似乎陷入这种固定模式:要么被拆迁上楼、彻底变为城市;要么变成脏乱差的城郊结合部,就像曾经因“蚁族”而意外闻名的唐家岭。或者,就在远郊默默的落后着,看着近郊的富庶眼红。  

珍惜都市区乡村,安放都市里的故乡梦  

都市区的农田早就不是农民收入来源。在北京与河北边界的某镇,镇工作人员介绍说:现在全镇还愿意种地的村民,据他所知,最年轻的是56岁。因此当市政府推广平原造林时,立刻得到了一致响应——没人愿意干复杂的农活,都愿意种成林子。 

房屋变成农民的主要收入。政府很清楚:根本无力阻止农民”堕落”成“吃瓦片”(北京话,吃房租)一族。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引导他们怎么吃更好,怎么在不破环境的情况下吃;劝导他们把房子租给谁、让他们变成谁的房东。

北京怀柔的慕田峪国际文化村,就在享受着“租的好”的果实。1996年美国人萨洋长租下了村里的房子,改造成自己的乡居屋。这是第一个“老外村民”。2005年,萨洋与妻子唐亮正式搬来慕田峪村定居,当中不断帮朋友租下村里的房子并帮其改造。这些乡居屋,既增加必要的现代的生活设施,又尊重并强化的村庄的历史与景观,大受欢迎。随着越来越多人的到来,这里开始变成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乡村。  

当都市变成一个多元、包容的“世界城市”,都市区的乡村也应该清楚:自己也必将成为“地球村”。与城市不同,乡村有乡村的特色和职责:为都市人营造一个寄托乡愁的世外桃源。

林语堂说:“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安装着美国的水电、煤气管子,有一个中国的厨子”。这种理想,正是都市区乡村最有可能实现的。我们需要保护乡村的一些特质,把乡村变成人们梦想中的乡村。  

科茨沃尔德Cotswold地区,是英格兰人理想中的乡村。这里有理想的“英国的乡村”风景,也有现代的“水电、煤气管子”。在伯福德Burford、下斯劳特Lower Slaughter,人们一起悠然的过着乡村休闲生活,分不清他们来自哪里。

在水上伯顿Bourton on the water的潺潺溪水边,我们看到老老少少一群人正欢快的奔跑追逐着什么。过去一看,原来他们每个人都自制了一艘简易小船——有纸折的,有的是塑料瓶子上插了一个简易的帆片——都扔在溪水里,看谁的小船跑的快。一个年青人趴在石桥上俯视着小船群,喃喃的祈祷着:please! please!那一刻,我们都忘了自己是成年人,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四、都市区乡村的嬗变

“新乡村运动”  

都市区乡村需要来一场“新乡村运动”!这是一种新的上山下乡运动,让大都市所有怀着乡村梦想的人深入乡村。他们来到树林里、田野上、河流旁、村落中,改客栈、租民宅,敬老人,带孩子,过一段理想中的乡愁生活。 

他们享受乡愁,但又不完全复原过去,而是将都市文明植入乡村记忆,塑造了一种基于乡村、提升乡村的“理想乡村生活”。  

如果说都市是一个五光十色的万花筒,藉由他们参与塑造的新乡村,也会形成五彩缤纷的多元乡村。未来的北京远郊,绝非是同一种华北农村的样貌,而是在基于原有自然和人文脉络,形成有所不同的多元特色乡村组团。

家家户户的乡居岁月  

让每个都市人都能在乡间找到自己的乡愁,让每个农民家里都有为城里人准备的房间。这里能放小船、滚铁环,有田野的风景、有安详晒太阳的老祖母,有童年悠然的回忆。就象莫斯科人的“乡村别墅”一样,俄罗斯人关于别墅的概念与中国人不同。在我国,人们默认只有有钱人才住得起别墅,别墅一定是豪宅。但在俄罗斯,乡村别墅是生活必需品,是家庭的“第二住宅”。莫斯科40%的人在郊外有乡村别墅,其余的人则会选择租赁,一般租3个月。  

当寒冷的天气过去,莫斯科郊外的原野美如油画。去乡村别墅度假是莫斯科人家家户户的生活习惯。多数普通人的乡村别墅十分简单,就是小木屋前加上一个小菜园,由栅栏护卫着。一层一般不超过一百平米,小菜园也就二三十平米。小院周围栽有苹果树、樱桃树以及各种结浆果的灌木。春天,主人会来到园子里种上土豆、萝卜、草莓和各色花草。夏天,是主人光顾别墅最多也是一年之中别墅中最热闹的季节,周末或假期,主人就全家男女老少总动员来这里度假。有的退休老人整个夏天都会在乡间小木屋里度过,或是管理园子里的瓜果蔬菜,或到森林去采野生蘑菇,退休生活怡然自得。 

中国的现实情况不可能让我们人人有别墅,但人人都可以赁一间乡屋来住。它不是别墅式的彰显,而是真享用、真性情。不是少数人的豪华梦,而是每个家庭可及的梦想。

五、重塑乡村美学和人际关系

对于都市乡村地区来说,政府也好、开发企业也好,我们又该怎么营造,让我们的乡村满足都市人的乡愁梦? 

乡愁看似飘渺,但其实又很简单,核心是故乡风景和故乡生活。如果分解开来,可以简单归纳为两个方面:前者是一种乡村美学,后者是一种人际关系。 

乡村美学:朴实无华的乡村风景  

与城市景观的工笔细描不同,我们对乡村风景的记忆,是留白与一些经典风物。丰子恺的漫画,最能体现这种乡村美学的精髓:寥寥几笔,韵味已出。辛弃疾词中如此白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与城市局促的空间相比,乡村风景是开阔的,是一种朴实无华的大环境之美。如《北国之春》中“亭亭白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残雪消融,溪流淙淙,独木桥自横”描述都是这种。 

故乡有时候就是一条小河,就像朱逢博的《那就是我》里唱的:“我思念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吱吱歌唱的水磨/妈妈,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点睛的风物可能就是让孩子欣喜的燕子窝,“重提到家中檐前旧燕”(《榕树下之故乡的雨》);抑或是“小路上赶集的牛车”(《那就是我》)。 

因此故乡风景的营造,是一种不同于城市园林的景观美学,更不同于传统房地产售楼处的精致园景表达。  

故乡感的美学,还是一种真自然的美学。修葺过于整洁的城市公园,也是人们体验自然的好去处。但不是乡愁的寄托。乡愁对乡村风景的回忆,存在于真自然之中。那里有野草、有湿地,有不整齐的树丛,有“上有黄鹂深树鸣”,也许还有一条欢腾的

乡村美学:庭院里的植物 

我们对家的回忆,在小的方面,则常常寄托在家园中的某一植物上。  

王维诗中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林觉民《与妻书》里追忆说:“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窗前的一树梅影,寄托了对故乡和亲人无限思念。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的结尾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短短的一句话,让读者潸然泪下。老舍在北京的故居,叫丹柿小院,柿子树成为老舍对这个小家园的情感寄托。  

无论是“疏梅筛月影”,还是“闲着中庭栀子花”,这一方庭院里的自然风景,在城市中都难以实现的。而在乡村的美学设计中,则可以大放异彩。  

乡村生活:跨代际的家庭生活  

《北国之春》中,从第一段的“妈妈犹在寄来包裹”,到最后一段“家兄酷似老父亲,一对沉默寡言人”, 都是充满温情的跨代际家庭生活。歌词的背后是真实的生活经历。

井出在创作歌词涌上心头的,是在东京读大学时,看到同学们的宿舍里,他们的母亲寄来的乡下特产。井出的父亲去世早,他是靠在大阪工作的哥哥寄来的生活费度过大学生活的,于是情不自禁地想象,如果父亲还活着,大概一定会和哥哥一起围坐在火炉前默默对饮。对家乡和亲人的万千思念极其自然地化成了歌词。  

《新周刊》的《故乡》主题文章认为,“故乡意味着家,而中国式家庭的要义则在于大家族共居,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是最具有幸福感的中国家庭模式。”  

但都市家庭的小型化是突出特征。而且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他们的亲缘关系越来越简单。如果不是上一代人在维系,故乡、家族的概念将日渐虚无。  

我们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总是与父母、兄长、小伙伴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的父兄,将故乡生活的记忆传递给我们。我们的子女,我们则想让他们将家族观念传承下去。圆故乡梦,一定是圆一个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家族梦。 

我们担心父母象刘邦父亲一样不习惯城市生活;我们希望孩子能在乡间奔跑,也经历和我们一样的童年。这一梦想只能在都市区的乡村才能实现。

乡村生活:“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如果我们把乡村梦放大开去,我们还有更多的奢望:亲切的邻里关系。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七集《我们的田野》中有这么一句旁白:“这些离天最近的劳作者,恐怕很难想象,在人口稠密的大都市,人们怎样来感知自然的气息。”片中北京市民张贵春家的“空中菜园”引发网友热议,许多人表示难以相信这是真的。  

片中展现的重点并不是产了几斤菜,而是浓墨重彩的渲染了一种令人艳羡不已的生活方式:都市中居然如此浓绿鲜活的瓜棚豆架的田园环境,还有悠然的邻里生活——邻居们过来和张师傅一起动手制作食物(包饺子)。  

这种生活,让节目制作者赞叹,也让我们这些观者羡慕不已。我们谁不渴望真自然中的邻里生活。但在都市丛林中,这种梦想显得多么不切实际! 

但在乡村,我们能否营造一种亲切、和谐的人际氛围,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无论是城、是乡,都能放下戒备,更自在的交往?我们每次回到乡村,也是一次大人遇上朋友、孩子找到玩伴的旅程。  

六、结语

我们抛弃了来时的故乡,现在又寄希望于在他乡找回故乡梦。而越是在乡愁冲突激烈的大都市,都市区乡村越面临被彻底改变的危机,城市开发的热潮在向那里挺近。乡土中国的记忆是否会彻底沦陷?是否有一天,我们举目四望,无家可归?  

我们期待着一场“新乡村运动”,挽救即将被城市化浪潮吞没的乡村,也挽救我们自己失落的精神原乡。我们希望有一天,虽然故乡仍远,但是乡愁很近!  

(来源:华高莱斯)

...
扫描二维码,关注龙景园
公司地址:北京朝阳区媒体村天畅园4号楼
24小时电话:15901324468; 010-64528976
邮箱:bjljy_2012@126.com; bjljy_2012@sina.com
本网站部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自网络,一切相关著作权利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主题

免责条款

Copyright © 2012-203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130317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