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6 北京龙景园 龙景园 点击量:
倒在黎明前,这是好多农业投资最为悲怆的一幕。被联想收购的青岛蓝莓和四川猕猴桃基地,其原经营企业某种程度也是在遭受“黎明前的黑暗”式的痛苦,能遇上联想虽算不上“靓女嫁豪门”,但至少避免了因资金链不济而导致的悲剧结局。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农业企业都在遭受着严重的资金瓶颈?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照搬工业上的“重资产轻流动”模式,以为把初始投资重点用在征地、建场和买设备上就行,少量流动资金就能运转,结果情况远非如此。如果说,工业上固定投资与流动资金的比例8:2就可以,则农业需要倒过来,需要2:8。可惜的是,从二三产业来到第一产业的投资者,往往想不到农业企业对流动资金的巨大需求。
很简单的一点,农业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很强,原料占款和储藏成本也很高,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明显慢于工业,仅此就必然形成流动资金的大量占用。像生猪已经是现代农业产业中周期比较短的了,但依然需要6个月的周转时间。而且必须注意,这个周期内,猪没有长成,断然不能送屠宰场的,也就是这个周期内没有回款,只有一味追加流动资金,硬扛着。
而工业产品至少还能边生产边卖,或者低价处理一部分产品救急,农业没有办法。更要命的是,农业是活的生命的生产,工业最差的情况下可以因为流动短缺,把生产线暂停,而农业连这个最差的情况也不行,根本停不了,猪一天喂四次断然不能少的,蔬菜关键时期的水肥断然不能缺的,产奶的牛每天几十斤草料几十斤水必须继续供应,动植物均按自己的生物规律生长,停不下来。
虽然理论上投资回收期是明确的,但现实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导致严重偏离投资预期的情况,收益期迟迟等不到。比如说,计划冬季完成农民土地的流转,春季便开始基础建设或播种,但如果有几户农民手中的地流转不顺,导致春季还完成不了土地的整体流转,则后面的整个计划无从谈起。或者拖延到夏季完成土地流转,虽然能做基础设施建设,但播种季节错过了,只能等下一年。
生产经营过程中还随时可能遭遇严重的自然风险,导致毁苗毁场,重的只有从头再来,不仅损失惨重,而且周期严重拉长。像严重的冬季寒冷,可能导致秋季新栽的树苗冻死,只能春季补栽,但效果不好;严重的倒春寒可导致果树花及幼果冻死,会造成当年的严重减产甚至绝收。比如,2012年全国有37443万亩农作物受灾,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245123.5万亩的15.3%,其中,成灾17212.35万亩,占比为7.0%;绝收达到 2739.45 万亩,占比为1.1%。农业的自然风险不仅几率高,而且在实际上已经常态化了。
工业的用地是国有土地,一旦取得使用权,就可以抵押贷款;还有工业的厂房、产品、机器等都可以抵押,缓解流动资金的困局总算还是有多种通路的。但农业就不同了,首先农地是集体所有,企业如果流转农民的土地,只能取得农村集体土地的经营权,是不能抵押贷款的;其次,农业企业所经营的牲畜、树木、农作物等,也是不能抵押贷款的,正应了农村人的一句话,“家产万贯,带毛的一律不算”;再次,农业企业的家底既然如此,则找担保也是相当的困难。当然,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决定,农地的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了,但还需要一个修改相关法律的过程,正式实施尚需时日。
因而,农业企业的融资是非常困难的,基本上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能贷,但利息较高;还有政策性的农业发展银行,条件很严,针对范围较小。农业经营过程中,一旦遇到生产的关键时期资金短缺,比如生猪饲料短缺,果树关键时节追肥施药,一些农业企业便只有靠高利贷来救急了,属于饮鸩止渴的做法,仅沉重的利息将把企业压垮,却毫无办法,这怎么能长久?我遇到的一些农业企业经营者,讲起来生产关键时节的资金短缺,那真是卖儿鬻女的心思都有了,让人深表同情。
过去讲农业,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现在这个提法依然不过时。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国家的扶持对做农业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只要观察一下就能发现,一些上市的农业企业,主要靠政策性补贴来维持正利润水平以防止退市。但问题是,一般的市县缺少大量补贴农业的财力,主要靠争取中省两级的项目,这个中间的变数相当大,虽然可能有上面的领导做了指示,当地行政主管打了包票,但结果依然不可靠。更不要说,国家的政策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调整,以农业这样的长周期去追赶国家政策的变化调整显然是不可能的。
比如,自2012年以来由于生猪产业的过剩,国家基本停止了自2008年以来实施的生猪产业相关政策性扶持项目,在这期间投资生猪产业的企业显然是不可能得到补贴和项目的,加上市场行情又不好,只能遭遇雪上加霜式的困境。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地方以招商引资名义邀请企业入驻,但很可能落地之后优惠政策无法到位,还有可能因县上主管领导变更而导致的政策变化让早先的政府承诺化为云烟。虽然不能说靠项目为生,但一旦遇上政策预期的落空,对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是相当大的。
除过大宗的粮油农产品外,多数的经济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测算出来的利润率并不低,这也是农业吸引众多资本竞相投入的重要原因。比如说,大棚菜年毛利率可达40%以上,特色水果毛利率可能超过100%,但一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好多投资农业的亏得一塌糊涂,还搞不明白怎么“死”的。
农业的利润跑哪里去了?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纸面上算出来的利润对于二三产业可能是可靠的,但对于农业就不一定行。比如,超市的一般毛利率得保持在20%—25%之间,这样才能保证净利润在3%—5%左右。那么农业需要多少的毛利率才能保证挣钱?这是一个在实践中不好回答的问题,因为这种测算也只能是起一点参考作用,根本不适用,农业的市场波动大而且不好预测,某种程度上不亚于撞大运,“蒜你狠”“姜你军”就是这样。
以养猪为例,行内的基本都知道“一年挣、一年平、一年亏”这个三年一轮的猪周期,而且第一年必须把后两年的钱挣回来。但生猪产业投资时的利润是怎样测算的?是按每头生猪挣100元测算的,在实践中哪有吻合的时候!到现在更要命,因为从去年底开始,“猪周期”也无情地被打破了,去年下半年重资杀入抢谷底的全部套牢,2014年春节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逆市下跌,将节日必涨的规律也打破了,在这种情况下,算好的利润基本上是一种讽刺。
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猪等主要农产品,因为牵涉到民以食为天这个治国理政的根本稳定问题,所以每个国家都不会完全市场化,而是强力进行宏观调控,确保供给的数量有保障,而且价格比较平稳。有经济学家开玩笑说,“一头猪就绑架了CPI”,现实情况也差不多。由于中国居民膳食以猪肉为主要肉食品种,且近年价格波动十分剧烈,对整个物价指数的影响确实不小。
所以,只要猪价一露头就得打压,又是生产领域补贴,又是投放储备肉,又是进口补充,非得把价格拉下来不可。而生产一旦下来了,取消补贴,开始冻猪肉收储,但扩大出口却难。收储冻猪肉来托市可以理解,但取消补贴则让生产者雪上加霜。所以,农产品的利润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农民能做的事,企业不一定能做,因为农民不向自己讨要工资,挣多挣少都是自己的。好多产业的利润率在去除人工费以前,看上去很美。典型的就是肉牛产业,市场牛肉价格那么高还十分紧俏,想起来肯定利润不错,但却少有企业问津,根本的原因还是不挣钱。因为养牛周期太长,一般得两年以上,企业养殖成本太高,只有山区的农民可以养,场地不用建,草料主要靠山上的草来解决,人力成本也很低,最终利润还不错。如果企业养,则场地、草料、人工、资金等成本高企,就目前的市场行情来说,也难挣钱。
再看市场上那些节节攀升的农产品价格,基本有一条规律,凡是能够工业化的、机械化的,就涨得慢甚至比较便宜;凡是无法工业化、机械化的,肯定比较贵,而且一年贵似一年。过去嘲笑发达国家水比奶贵,菜比肉贵,如今在中国也差不多了。今年的肉价便宜得连消费者都有些受不了,但菜价总体依然在涨,如今菜市场哪里还有几毛钱的菜?再像花椒,大家抱怨花椒20多元一斤太贵,其实一斤花椒里仅采摘环节的人工费就在二三元,更不算平时的田间管理、生产投入等费用,平均下来一亩也就挣个千把元,价格看似不错,农民放弃的还是不少。
现下不断上涨的苹果价格也与人工费有关,现在疏花、疏果、套袋、除袋、采摘等环节,人工费一天就上百元;还有平常的施肥、喷药,哪一样不是靠人工,如今在果区,开着私家车送农工上果园绝非什么稀奇事,没有这样的条件,连农工都招不来。像蔬菜、水果这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不算好了人工费,利润肯定大打折扣。
农产品区别于工业产品的最大特征是鲜活性,保鲜储藏不仅技术上困难,而且成本上居高不下,最后的储藏环节损失不是一个小数字。即使粮食这样的耐藏型农产品,储藏环节的损失也在8%—10%,更不要说生鲜农产品了。一般的蔬菜从田间地头到长途贩运再到菜市场再到消费者手里,到底要损耗多少?比如,大家常见的大白菜,从地头到消费者手里这个过程中究竟要被扒掉多少层皮?还有失水,蔬菜、水果的含水量一般在90%以上,运输过程中失水是常事,不仅重量下降,而且品相变坏。
上面说的还是正常损耗,一般就在30%左右。现在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初期的生鲜电商都倒掉了?因为他们天真地与菜市场较上了劲,以为淘宝模式能照搬到农产品上来,其不知菜市场这种批发零售模式恰恰是农产品销售环节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再傻的卖菜者也知道,千万不能让当天的新鲜蔬菜过夜,而网售的生鲜农产品竟然要几天时间才能到消费者手里,这样能有好结果吗?
至于最惨的情形就是卖不出去了,对于工业品而言,市场不好,大不了减价处理,可农产品一旦过剩起来,只能眼争争地看着烂在库里、烂在地里,因为远距离运输,运费比菜贵。而且时节一过,马上要种下一茬作物,只能机械翻耕入土,做了绿肥,一季心血全白费了,还搭进去肥料、农药、人工、机械等费用。碰上这种情况,还谈什么利润?
农业挣钱不容易,但赔起来却容易得多。算好的利润根本经不起风险的冲击。农业的风险真的不好控,全国每年遭受自然灾害的农作物面积大约占1/6,主要的包括旱灾、洪涝、冰雹、霜冻、病虫害等,防不胜防,算好的利润一次自然灾害可能就没有了。
比如,春季一场倒春寒可能导致核桃、苹果、花椒等经济树木花芽冻死,直接影响当年的产量,严重的可导致绝收。再比如,一次冰雹,可以让本来能卖三块钱一斤的苹果一夜间伤痕累累,最后只能以几毛钱的价格处理给果汁厂。2014年春节前后的禽流感(注意,后来纠正不是禽流感,是其他流感)传闻导致全国家禽业受到重创,价格下跌,销售不畅,广大家禽养殖场户损失惨重,但这个损失谁来赔?目前农业保险的覆盖度还很有限,大多数遭灾的情况下是没有保险来赔付的,这个风险只能自己扛。风险面前哪有利润可言!
农业的融资成本是很高的,如果能像联想那样钱多,也就会安下心来,做好十年不挣钱的准备,放长线吊大鱼,但大多数投资农业的经营主体没有这个实力,只能在资金的问题上苦苦挣扎。在农地无法抵押、担保困难等情况下,关键农时季节也就只有靠民间融资了,光高昂的利息成本就能吞噬掉大量的利润,一旦市场行情没有达到预期,便只有上演《多收了三五斗》的现代版故事。而投资周期又那么长,于是倒在黎明前便成为农业投资一个重要的现象。
同时,还有一些说不清的没名堂的东西。这个东西也可以算作一般投资上所说的“不可预见”费用,做农业与相关方面特别是农村的方方面面打交道多,交点费,拉点赞助,类似的没有名堂的东西不仅常见,而且开销不少,也是硬性的成本支出,但好多估计不足,也影响了利润。
Copyright © 2012-203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130317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