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龙景园旅游规划>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古城古镇古街>正文

宜兰厝:与大自然一起律动的家

2018-06-04 网络文摘 qyf 点击量:

 
关于家的梦想,大概是最普世的梦想了。始于20年前的台湾宜兰大地上的民居营造项目——宜兰厝,是由宜兰县政府主导推动的,兼具外观与内涵,面向所有当地住民的持续运动。
 
让设计师与业主一起营造融入地景的农舍

广袤的兰阳平原上阡陌纵横,农家竹围点点,这是农耕时代留给宜兰的美丽地景。那些适应宜兰自然环境的平房老厝,恬静宜人,也与兰阳平原地景和谐相融。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生活形态的转变,竹围老厝已不复多见,现代特色的钢筋水泥房子逐渐兴起,取代了原先红砖灰瓦的可爱农舍,也在悄悄改变着宜兰平原的地景,那些突兀的新建筑,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人们再也难以从民居的建筑形式来解读当地的生活形态与自然环境。

为了避免这种状况持续下去,自1994年始,由宜兰县政府与仰山文教基金会共同发起,结合当地的民间社团,推动了“宜兰厝”活动,其目的在于塑造适合兰阳平原的现代民居,既要适应兰阳平原的地理、地质、气候,也要能体现宜兰人的生活文化,如宜兰人尊老爱幼和好客睦邻的习惯和风俗等等,这样独具地方特色的民宅,才称得上是宜兰厝
 
“宜兰厝”活动由政府补助设计费,一方面征求愿意参与活动的业主,一方面征集甄选有实力的建筑设计师,双方共同商议探讨,一起勾画蓝图,建造能融入兰阳平原景观,与生活方式的民居建筑。参加宜兰厝活动的建筑师与屋主们,在共同工作中,为宜兰厝寻找到了共通的建筑语汇,如边界不用围墙,用绿篱,都重视庭院空间等等。大家都用斜屋顶,而且屋檐要深,以应付多雨的宜兰气候,建材尽量采用自然材料,例如木材、红砖、洗石子等等。第一届“宜兰厝”活动一共只盖了七八栋房子,但是在各界引起了很大回响,而参加“宜兰厝”活动的建筑师,也由此获得极大关注,并常常被当作专业咨询的对象。
  
第一届宜兰厝营造活动之后,归纳各方对宜兰多雨潮湿气候的设计共识,提出包括斜屋顶、半户外空间、自然朴素的建材等11项准则,作为建立宜兰地方建筑风格的起步,并期待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一个理性而有深度的居住文化。

宜兰厝

宜兰厝

宜兰厝

图片来源:网络——宜兰厝(http://www.youngsun.org.tw)

“宜兰厝”的11条县规:家园的共识

  “宜兰厝设计准则”订立于1995年10月,在评选委员会看来,“宜兰厝”设计活动,是宜兰地区居住文化自觉运动的起点。参与这个活动的每一位建筑师,都有权利、也有义务对“宜兰厝”提出自主与原创的设计阐释。但是在无穷的设计可能性中,参加第一届“宜兰厝”设计活动的九位建筑师,达成下列共识,做为建立宜兰地方建筑风格的第一步,并期待未来实践之后之修正。

1、敏锐的基地反应
  对于宜兰地区的景观、台风、东北季风、多雨、地下水等地理及自然因子,于配置阶段即切实反映。

2、高度的环保意识
  利用太阳能、自然通风、遮阳、双层墙……等省能源策略,以及传统的农村能源,并使用低污染之污水排放系统,考虑废水、雨水回收系统。传统的竹围合院式民宅,以竹围、低平的建筑量体、简单的斜屋顶,以及低彩度、低亮度的自然材料融入兰阳平原的田园地景中。宜兰厝的设计,也企图遵循这一深远的地景传统。

3、融入地景的植栽规划
  植栽与被植栽掩映的农宅,是宜兰地景经验的关键性元素。包被基地、定义家园的乔木或竹围,界定入口动线的七里香、扶桑绿篱,丰富家居生活的果树与瓜棚,遮荫的大树与建筑物,同时形成“宜兰厝”的主体。
...
扫描二维码,关注龙景园
公司地址:北京朝阳区媒体村天畅园4号楼
24小时电话:15901324468; 010-64528976
邮箱:bjljy_2012@126.com; bjljy_2012@sina.com
本网站部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自网络,一切相关著作权利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主题

免责条款

Copyright © 2012-203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130317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