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龙景园旅游规划>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古城古镇古街>正文

社会变革和文化认同对乡村景观的影响

2018-06-04 网络文摘 蔡君 点击量:

 

        旅游策划,旅游规划,旅游规划设计

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一直是中国人心目中理想乡村的范本。桃花源远离政治交替和战乱的影响,渔人找到的是聚村而居的一个群体,而非独自隐居世外的高人。有老人有儿童,有足够繁衍生息的人口规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封闭社会。这个群体具有相似的背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相互依赖产生情感连接,形成乡俗民约和文化认同。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理想的桃源依靠“礼治秩序”而非正式的制度来管理和运转。因此,这样一个在优美宁静的自然环境中自给自足而自治的理想社会,比起独自隐居的隐士环境更令人向往。此外,有充足肥沃的土地支持生产和生活。在乡村,土地是至关重要的,土地与生计息息相关。因此,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竹之属”。而生活在其间的人们对于土地对于村庄维系着共同的村落认同,在渔人离开时嘱咐其“不足为外人道也”。

        乡村是独特的文化实体。乡村景观包括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景观两个层面。物质景观主要有村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如田地、村庄、乡村住宅等;乡村技术和工艺设施,如铁匠铺、陶窑、磨坊、豆腐坊、排灌设施;精神场所,如寺庙、道观、祠堂、墓地等。非物质景观包括生产生活方式,如田间劳作、狩猎、乡村习俗和庆典等;乡村文学和艺术,如民间艺术和服装、乡村神话、传说故事等。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衰退和乡村景观的变化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而社会经济变革对于这种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

        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巨变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逐步进入工业化,持续的工农业“剪刀差”促使乡村人口在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农村人口大批进入城市的工业部门和服务行业。农民进城务工浪潮,使原来分散和封闭的乡村社会单元越来越深地进入开放的、流动的社会化体系之中。

        工业化促进了技术改革,带来资本加快,财富积累,促进城市化进程。同时,中国的城市风貌在快速发展中越来越趋于标准化,地方特色和乡土特色不断消退。在城里务工的农民在积累了一定积蓄可以回农村老家盖房时,他们在城里打拼时城市居民的住宅楼就是他们描摹的范本。现代建筑材料相对便宜,易于修建,易于安装上下水、卫生等设施。而传统民居低矮、潮湿、阴暗,材料不易得,建造成本高。至于村民把新建住宅的外立面涂成粉蓝、柠黄、草绿等鲜艳的颜色,可以理解为乡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诉求。因此,不能简单地指责农民的新建住宅完全破坏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田园意境。这背后是乡村居民对于城市生活的认同,对于改善生活和生计的追求。

        传统的乡村景观主要是以农业为主的生产型景观,平整的土地主要生产粮食农作物等。而随着乡村农业生产的作用逐步弱化,农业生产景观越来越多地与其他部门的生产景观并存,或者转向消费型景观。

        如果以距离大中型城市的远近为标准,可以把乡村分为近郊型乡村、过渡乡村以及偏远乡村。近郊型乡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可能成为城市居民的住宅开发区,或者成为工业园区。乡村景观风貌基本不存,演变成消费型景观或者工业景观。过渡乡村离大城市较远,但有道路交通连接,主要依靠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一种情况是这些乡村的农业生产可能进一步工业化和标准化,并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如主要以农产品出口的乡村区域,我国山东省的农业区域是典型的例子。而乡村景观从传统零散孤立的家庭农作转变成能满足国内外对农产品的规模需求。此外,农业、农产品加工和其他产业共同存在于乡村区域,乡村景观以规模化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其他服务等形成了现代农业景观。

中国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有为数众多的过渡型乡村孤立于市场和经济体系之外,既不能满足外部市场需求,也不能满足内部地方需要。青壮劳力流向大城市寻找工作机会,乡村人口锐减,土地荒芜,乡村景观呈现凋敝和衰落状态。

        过渡型乡村还有一种情况是历史文化名村,以我国宏村、西递以及婺源为代表。传统的乡村住宅被较好地保留下来,但乡村景观并没有完全停留在过去的时光里。如安徽的西递和宏村,过去村落的精神中心——祠堂,已不再是维系家族的纽带。临街的住宅不再只满足居住功能需要,而是演变成前店后居的模式。有些售卖者一边现场展示制作木梳、筷子、木雕等传统工艺,一边售卖,构成舞台化乡村景观。旺季时,从早晨7点开始,拿着扩音器举着小旗的导游带着游客一拨拨到来,其乡村景观更趋于舞台化和商业化。偏远乡村在我国经历着逐渐废弃的过程,有自发废弃,也有政府的生态移民。就像柯实在《我们村是怎么没的》记录的纪彦峰一家的故事,也是乡村个体家庭在社会变革和文化认同中追求更好生活和矛盾失落的真实写照。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的乡村已经面临后工业时代乡村发展的挑战,即城市人群、城市资本流向乡村。我国一些著名景区周边的乡村正经历着这样的过程,社会和经济的压力促使开发最容易的土地,也使得一些世代保留下来的土地成为利润土地,如度假村。因此在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城市化和乡村化可能在不同区域并存。

        农业仍然是我国立国之本。但我国乡村社会对于乡村自身的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价值缺少系统的认识,从乡村居民到地方政府,对于保存乡村环境和文化遗产是革新和竞争的资本认识不足,缺乏对当地景观价值的认同感。乡村提供了更接近自然的人工环境,乡村景观最核心的功能是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农业生产、林业、渔业、牧业等提供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而保持生物系统,保持乡村景观的多样性和特性,保护健康生活的自然要素,如土壤、水和空气等,是提高乡村价值和吸引力的关键。此外,建立乡村社区对乡村景观的管理和保护的机制是保护乡村景观特质的有效途径。事实上,人们愿意解决问题,只要有人买单。因此,政府的投入和宣传,基础设施和其他福利设施和制度的完善,志愿者系统的建立,企业对乡村景观保护的公益行动等,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福利,增加乡村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进而保护乡村景观。(蔡君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
 
...
扫描二维码,关注龙景园
公司地址:北京朝阳区媒体村天畅园4号楼
24小时电话:15901324468; 010-64528976
邮箱:bjljy_2012@126.com; bjljy_2012@sina.com
本网站部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自网络,一切相关著作权利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主题

免责条款

Copyright © 2012-203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130317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