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3 网络文摘 点击量:
在特色小镇热潮下,各种小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何规划特色小镇?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
九大要点秘籍,你值得一看!
一、 产业布局
1.统筹安排用地指标和空间布局
从县域层面统筹安排产业用地指标和空间布局,引导布局适度集聚;
有条件发展产业的镇要预留发展空间和用地指标,避免来了企业无地可用。
2.提高工业用地建设强度
不宜将工业园区作为小城镇现代化标志进行打造;
设定工业用地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下限,绿地率不宜超过10%,产业集中地区内部道路红线宽度不宜超过15米;
整理闲置企业用地,适度引导企业集中。
二 乡村田园环境
1. 保护山水田园,修复生态环境
保护山水格局,城镇建设与环境统一;预留视线通廊,做到显山露水。
2.全域协调统筹,建设美丽乡村
提出镇域乡村建筑风格、色彩与形式的管控要求,保护乡村传统格局与历史空间,促进镇域整体风貌的协调统一。
通过对乡村的农房、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山水秀美、设施完善、生活便捷的美丽乡村。
三 整体格局
1.顺应山水,契合地貌
①水网地区小城镇:
水网地区的城镇,应顺应原有水系形态进行布局、营造多样滨水公共活动空间,避免城镇建设强行对河流水系截弯取直、填河围湖。
②山地、丘陵地区城镇:
山地、丘陵地区的城镇,应顺应地势,建筑随地形条件布置,避免城镇建设削山平地、破坏地形起伏。
③平原地区小城镇:
宜采取相对集中布局方式,避免侵占耕地;
保留镇区内部林地、池塘等自然资源,建设为公共开敞空间。通过防护林带或生态廊道的建设,将外围农田等自然要素引入镇区内部,构筑平原地区小城镇特色的风貌。
2.用地混合、新旧区协调
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的适度混合,推进产镇融合发展。避免采取功能分区的方式割裂小城镇生产、生活空间。
镇区规划建设应延续原有的格局和肌理,协调好新老镇区的布局关系和风貌特征,避免新老区各自为政。
3.路网格局合理
①顺应地形,延续肌理
滨水地区的路网要顺应河流走向,随水岸线布局。
山地、丘陵地区路网要顺应等高线布局,人行步道可采取垂直等高线布局方式。
② 提高路网密度,增加支路和巷路
小城镇居民绿色出行特征明显,日常出行以步行、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为主,步行出行比例达50%,对支路和巷路需求高,需增加路网密度,小城镇的道路网密度不宜低于12km/km2(不含巷路),道路间距以100-150米为宜。
四 建设强度与街坊形态
1.控制建设高度与强度
编制科学的详细规划,重视规划管理,控制建设高度与强度。
2.推行开放式街坊住区
①住区不宜设置封闭围墙,实现破墙透绿、设施共享,增强小城镇的活力和亲切感。
②街坊内部以巷路相连,注重公共交往空间的打造,增加居民交流交往。
3.建设小尺度街坊住区
小城镇应以小尺度的街坊住区为宜,以100-150米的道路网间距划分街坊住区。
五 商业与公共服务设施
1.商业有序布局
①商业布局因类制宜
商业街(包含底商)——以服务小城镇生活或旅游功能为主,应结合生活性道路布局。
集贸市场——应在镇区边缘单独设立,临近对外交通和镇区生活性道路。
区域商贸中心——应结合对外交通性道路布局,与生活区域保持一定距离。
②管控商业店铺,防止无序蔓延
根据小城镇区位、性质、规模、空间形态等,统筹布局商业用地,适度控制规模。
鼓励有条件的重点镇、特色小镇建设综合服务体。
③引导底商业态
保护传统商业业态。除满足居民日常需求外,商业业态还应与娱乐消遣、地域特色体验、旅游等活动相结合,构建独具地域特色的业态形式。
在居住区集中的区域,限制底商经营具有噪声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的商业类别。
2.公共服务设施充实完善、集约高效
①营造20分钟生活圈。要充分尊重居民出行习惯,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体等设施。
②完善公共服务功能配置。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
③集中设置行政办公、文化健身等设施,充实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内容。
④鼓励建设一站式服务大厅,多功能混合。
Copyright © 2012-203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130317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