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总体规划>正文

美国---城镇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来源 北京龙景园 2018-06-15 龙景园

美国城镇化发展概况和特点

(一)美国城镇化发展概况

美国城镇化的发展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尤其在近一百年左右的时间,美国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成为世界上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据美国人口调查局2010年公布的数据,美国共有51个州,3043 个县(郡),35153个市(镇)。其中,3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13个,20万到100万人口的城市有78个,10万到20万人口的城市有131个,3万到10万人口的城市878个,3万以下人口的小城(镇)达34000多个。美国的城镇化历经百年建设,在空间布局上已形成了以大城市群建设为主体,以中小城市(镇)建设为重点,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层次分明、定位明确、功能互补,大、中、小城市(镇)相互配合、错落有致的城市群(带),构建起多层次的城镇体系。

(二)美国的城镇化发展特点

1.城镇化动力源于自我的内生作用。

美国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不同于其他发达国家,其城镇化进程较少受外生的、偶然的或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如战争、灾害、行政干预等,而是源于内生发展动力。虽然政府出台了一些有利于城镇化的政策法规,但这些政策法规只起到辅助作用,其主导因素还是内生自我因素,如产业的兴起、聚集和结构动态变化、以及运输状况改善等。

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规模逐渐由小到大,由发散到收敛,以及城市空间形态由点状、线状再到面状的发展过程无不体现出内生性特点。

2.城镇发展跳跃性与渐进性并存。

独立战争后,美国东北、中西以及南部地区,经历了传统的农业社会发展阶段,走上传统的农业垦殖先行,其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循序渐进式道路。然而美国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则不同,跨越农业发展阶段实现跳跃性发展,这主要基于特定环境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特别是西部矿业开采,带来了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集聚,实现了“因矿兴城”。

尽管大部分采矿营地随着矿源枯竭而逐步消失,只剩下少数的固定城镇,但在此过程中,城市文明并未随之而去,反而在人口的流动当中得以繁衍和升华,为以后城市的大规模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是这种跨越式的发展,使西部城镇化得以快速发展,很快超越东部成为全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3.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了人口的均衡分布。

美国人口迁移不仅经历了从农村迁向城市,又从大都市区内的市区迁向郊区逆城市化阶段,也实现了人口从东北和南部地区迁向中北部和西部的跨区际迁移,实现了美国工业以及城市的地理分布由工业化初期的不均衡、发散,逐步走向收敛、均衡的过程。

美国人天生好动和勇于冒险的性格,以及铁路网、公路网建设和汽车的普及,尤其是人口的自由流动,为人口迁移创造了条件,实现了美国的人口在地区分布上趋于均衡,目前西部和东北部的人口比例各在20%左右,而南部和中北部的人口比例各在30%左右。

美国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做法

城镇化

1.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着力打造大“都市圈”和“城市带”

在城镇化进程中,美国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整体统筹区域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大“都市圈”和“城市带”,依托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集聚度高、开放式、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形成了国际性大都市、全国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地方小城市和中心镇等不同层次、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目前大都市区已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

从地区分布看,美国已形成了三大城市群:

一是东北部城市群,包括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费城、巴尔的摩等中心城市和一系列中小城镇的第一大城市群,绵延700公里,宽约100公里,其都市化程度很高;

二是分布于五大湖南部,从密尔沃基开始,经过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第二大城市群;

三是位于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北起旧金山湾区,经洛杉矶、圣地亚哥一直延绵到墨西哥边境的第三大城市群。

三大城市群(带)不仅成为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规模都在世界前列。这些城市带和都市区的形成,都不是靠无限扩张中心城市管辖范围来实现城市规模,而是通过大批小城镇的集合来实现的。许多大城市地区已经连成一片,往往这个城市的延伸部分却是另一个城市的发展部分,卫星城镇和工业区相互交错,很难分辨它们是哪一个城市的郊区了。

城市带的形成和大量卫星城的兴起,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上靠无限扩张中心城市管辖范围来实现城市规模扩张所带来的缺陷,抑制了大城市规模过于膨胀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大中小城市在空间和产业布局上相互依存和配套。

2.整合各种要素,培育提升龙头城镇的聚集效能

城镇化

美国中小城市(镇)的兴起,是伴随着人口和产业向中小城市(镇)的聚集而发生的。

自20世纪40 年代起,美国的城市化进入了第三阶段,即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仍在继续,但速度已经放慢,乡村人口主要流向中小城镇,甚至出现大城市人口向郊区小城镇迁移的郊区化或逆城市化趋势。

60年代,美国政府实行了“示范城市”的试验计划,开始对大城市中心区进行再开发,试验计划旨在分流大城市人口,加快发展小城镇。

到了70年代,美国10万人以下的城镇人口从7700多万人增长到9600万人,增长了25%。据统计,在整个70年代,美国50个大城市的人口下降了4%,而这些大城市周围的小城镇的人口则增加了11%,中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5%。

随着中小城(镇)产业的扩张和企业数量的增加,中小城(镇)的商业活动日益活跃,带动了中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比如,在洛杉矶的一个小城镇,常住人口只有9000人,而在这里工作的人口却有7万多人。

目前美国城市中1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镇)约占城市总数的90%以上。

在小城镇建设中,美国注重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合理配置资源,培育龙头城镇和城镇群,提升聚集效能,以点带面,渐次连片,在城镇群向都市圈和城市带的发展中消除城乡差别,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3.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镇化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城镇化

在城镇化发展中,美国把交通运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采取交通先行战略:

一是修建铁路网,带动西部城镇建设。城镇化初期,美国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为带动西部地区发展,19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先后通过《太平洋铁路法案》和《现金补偿法》支持铁路建设,规定每修筑1英里铁路,铁路公司都将从政府得到数额不等的贷款,且铺轨两旁的土地即归铁路城建商开发利用。在这些政策的带动下,北太平洋铁路、南太平洋铁路、圣斐铁路等相继建成,带动了铁路沿线新城镇的创建。

...
扫描二维码,关注龙景园
公司地址:北京朝阳区媒体村天畅园4号楼
24小时电话:400-030-1357,15901324468; 010-64528976
邮箱:bjljy_2012@126.com; bjljy_2012@sina.com
本网站部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自网络,一切相关著作权利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主题

免责条款

Copyright © 2012-202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 130317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