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旅游报 2018-05-31 黄奇帆
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指出:“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努力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是总书记对重庆寄予的殷切期望,更是重庆推进改革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和行动指南。
旅游业是最能完整体现五大发展理念的产业之一。在大众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的今天,如何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体现到旅游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的确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行动的问题。我认为,找准五大发展理念与旅游的最佳结合点,对旅游业发展的脱胎换骨至为关键,是增加旅游业有效供给,把旅游推向新境界的根本路径。
创新决定着旅游发展的高度与内涵
旅游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创意,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取决于创新。旅游创新的外延非常广泛,包含了旅游产品、旅游科技、商业模式、营销方式以及服务提供方式等多种创新。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的变化,传统旅游“吃住行游购娱”正悄然变化,人们对旅游产品供给和服务提供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适应这种变化和要求,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可以说,创新成效决定了旅游发展的高度与内涵。否则,就很难实现有效的供需对接,也很难收到引人入胜的市场效果。
撇开旅游业界内部的各类创新,从政府的角度思考,促进旅游业的科学发展,应该着力推进旅游公共政策、促进机制和公共服务的创新。以促进机制为例,旅游是一个前期投入大、收益见效慢、回报周期长的产业。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追求短平快效益的社会资本投资旅游的意愿不强。因而,过去不少地方,由政府直接出手,包办项目策划、景区投入、营运管理等本应由市场来推动的事项,滋生了盲目投资、债务沉重、灰色交易等不少问题。创新旅游促进机制的核心,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把该由市场来做的事交给市场,同时发挥政府应该发挥的作用。改革旅游投融资机制,就是有效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的连接点。我们改变过去财政直接投入的方式,以一部分资金撬动,发起设立旅游发展引导基金,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就可以聚沙成塔,形成一股强大的推进力量。引导基金由专业化的GP团队采取完全市场化的方式运作。这样一则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避免了越位式的大包大揽和政府过度负债;二则撬动了社会和民间投资参与旅游发展;三则铲除了权钱交易的制度性土壤;四则大大提高了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可谓一举多得。重庆在实施旅游项目公私合作中,政府制定了PPP投融资项目运作的“五平衡、五原则、五不准”的游戏规则并形成制度化安排,这样不仅调谐了业主方、投资者和公众的利益关系,还规范了参与各方的行为,避免了乱象,在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兼顾了投资者的合理收益,节省了发展成本,推进了旅游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
协调直接关系旅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位哲学家曾说过:“协调,是世间的至美表达。”从旅游角度讲协调,至少包括硬件设施与软件服务的协调,景区打造与环境生态的协调,景区直接感观与人文内涵的协调,旅游观光游憩与其他关联产业的协调,等等。旅游最核心的功能是愉悦人们的身心。任何不协调,都可能败坏人们的愉悦感。人们置身多维协调的环境中,才会产生难以名状的畅快感。旅游品质及由此产生的效益才会得以真正显现。比如巫山神女峰,通过传世诗作留给人们美好的意象,但深处大山,交通不便,大大折损了她的旅游价值。巫山机场和郑万高铁一旦开通,神女风姿必将大放异彩。所以,立体交通体系是旅游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随着我国高铁时代的到来,景区可及性将得到极大改善,更多景点景区必将蔚为大观。
旅游是最讲究个性化的产业。它对于提升旅游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也非常重要。发展旅游最忌讳的是景区景点同质化、旅游商品同质化和服务方式同质化。一定范围的旅游连线,必须形成个性独特、特色互补、错位发展、协调互促的格局。近年来,重庆谋划推进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三大板块的协调联动,就较好地提升了旅游发展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效益。
旅游与其他许多产业都存在接入口,接什么?怎么接?都有一个协调的问题。硬性的“拉郎配”往往会适得其反,自愿和自然的接入融合,才会有1+1>2的效果。比如,发展都市旅游,就必须把旅游与商业购物、时尚休闲、餐饮美食等多种元素加以自然集成,并创造出新的业态,拉长价值链条,丰富现代服务业的内涵。重庆打造“商务之都”“会展之都”“购物之都”“美食之都”“温泉之都”,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在做。
绿色事关旅游发展的成败与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旅游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产业。一方面,旅游业本身对资源能源消耗很低,却产出很高;另一方面,绿色是旅游发展的本底,也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命门。恶俗的人造景区、“山寨”景点,使自然美景毁于一旦,人文景观无所依存,失去了绿色本底。这不仅丧失了旅游的本真,断送旅游的未来,甚至还严重破坏了人们赖以生息的生态系统。因而,促进旅游绿色发展,必须处理好景区开发与环境保护、配套建设与生态修复、产业发展与环境友好的关系,守住生态红线和环保底线,使旅游业不光利在当代,更要惠及长远。
长江三峡是全球知名的旅游景区。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地,肩负着保护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的重要使命。如何处理好生态涵养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矛盾,需要认识、智慧、决心和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确立了渝东北、渝东南“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原则,加大投入,大力实施长江流域生态屏障建设,涵养库区生态,加大水环境保护力度,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经过不懈努力,在提升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乌江百里画廊等绝世美景的同时,还始终保持了长江干流Ⅱ类水质。两岸青山、一库碧水,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家底”。
开放拓展了旅游发展的空间与领域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人类自古就有通过游历开阔视野的传统。旅游具有先天的开放属性,在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旅游发展越来越呈现出跨区域开放合作的趋势。
国际开放合作层面,我们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进了美国六旗游乐园落户重庆,填补了重庆这样一个千万人口的大都市没有大型主题游乐园的空白,这无疑是有效的旅游产品供给。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跨境旅游的持续繁荣,为重庆推进跨国产业合作、技术合作和人文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近几年重庆直接利用外商投资都保持在100亿美元以上,跨国企业大量来渝布局项目。从这个角度看,旅游业的开放,配合了全市的整体对外开放。
跨省区开放合作层面,重庆与四川、贵州、湖南等周边省建立了旅游合作发展机制,从市场开发、环线安排、服务共济、宣传营销等多个方面加强沟通协调,突破了行政壁垒、减少了竞争摩擦、拓展了市场空间。重庆与湖北共同打造长江三峡游品牌,使沿线景点串珠成线,游客从中得到更多的获得感。
Copyright © 2012-202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 130317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