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龙景园网 2018-06-07 龙景园
发展中国家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面临严重挑战。联合国科技促进发展委员会于2013年发表秘书长报告,论述了科学技术创新在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为决策者提供了若干参考建议。
一、城市化挑战
发展中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城市化。虽然城市化提高了许多人的生活水平,但也给政策制定者带来了诸多挑战。
1.城市无序扩张和快速机动化。
城市无序扩张在发展中国家十分普遍,导致基础设施和资源利用模式效率低下。人口向扩张城市的快速迁移和人口增长,为预测、规划和建设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带来了更大困难。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城市的公共交通仍然效率低下,私家车数量在未来几年将会显著增长,交通堵塞将成为普遍趋势。如果公共交通得不到有效改善,这将对城市经济和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2.基础设施匮乏。
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没有合适、充足的城市基础设施满足其迅速增长的人口和经济需求。而低密度的城市无序扩张导致能源和水资源的人均配给及维护成本急剧增加。大型集中式能源生产设施需要高昂的远距离输配系统,这种供方驱动的思路将能源销售置于节能之上,不利于提高能效。
3.可持续城市资源管理。
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依赖能够最大程度节约资源和减少垃圾的技术。
在能源方面,城市当局可通过监管、激励和补贴等手段鼓励采用先进的可再生能源和高效的传输技术,对新建建筑或翻新改造建筑运用各种技术和做法,优化能源消费和取暖需求。
在水资源技术方面,蓄水、灌溉和提水技术有助于解决中国家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缺水问题。利用树木和植物净化水质的“植物修复法”则是一种城市污水再利用的创新方法。城市屋顶绿化能够减少供暖和制冷成本,吸收雨水并过滤污染物,还能减少噪声和热岛效应。另外,减少建筑、人行道、道路和停车场的占地面积既能减少本地热岛效应,又能降低暴雨期间排水系统的压力。
在固体废物处理方面,综合固体废物管理则从次优的废物处理处置方法和各种垃圾掩埋法转向减少废物、再利用和循环利用废物的循环经济模式。
三、创新促进可持续城市化
在城市建设方面,创新是指能够以更加高效、更见成效的可持续方式满足城市人口需求的任何新的方法、商业模式、政策、制度设计或规制。
1.创新城市治理。
快速城市化的地区需要制定新的包容性的规划和治理方法,从整体上解决地区需求,并着眼长远。创新的城市治理方式包括:发挥区域治理机构的作用,为公平且有战略性的城市管理和规划提供总体框架,从而保护环境,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服务,并解决因城市扩张而引起的土地纠纷;建立城市综合管理方式,将空间设计、土地利用、交通、建筑设计等结合起来,识别出由各个部门分别管理时可能忽略的增效点和机遇;确立城市决策公众参与模式,在城市化进程中预防城市、周边地区和农村的利益主体之间的资源冲突。
2.空间规划与设计。
空间规划是城市空间设计与密度的战略决策,需将人口增长预测、地形特点、容量等因素纳入考虑,以实施空间改造。城市可组合利用设置增长界限、推出分区发展措施、发展混合用途居民区、进行密度管控等监管手段,对土地利用、空间设计和密度规划进行管理,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需要。从一开始就考虑城市交通需求的空间规划是帮助公共交通成为优先选择的关键。
3.建筑创新。
发展中国家地方政府可通过推行着眼于建设可负担、可持续的住房,改造非正规住宅等计划,解决住房不足的问题。同时,地方政府可为建筑公司提供现金支付、贷款、减税等激励措施,使这些企业能够从生态建筑资源用量减少所产生的长期资金节省中受益,使楼房业主降低运营费用。另外,还应推广建筑能效和温室气体排放绩效的标准测评和报告制度,并建立多级建筑评级体系,引导房地产部门采用综合绿色建筑标准。
4.自然灾害管理。
城市可在城市规划中纳入自然灾害适应措施,包括在危险区以外新建开发区、改造非正规居民点,解决缺少基础设施和环境恶化等问题。主动投资于基础设施,可增强自身适应能力,尤其是自然灾害适应能力。将空间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融为一体,有助于提高灾后恢复能力。此外,风险评估能够指明最容易受灾的地区,并帮助调整土地利用和开发战略。
四、建议
通过兼顾城市化在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的需求,科学技术创新能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报告建议,在推进城市化建设时,应考虑以下要点:
(1)确立促进一体化、跨部门和多元利益主体的城市规划治理机制,让负责空间规划、交通、能源、垃圾管理、环保、建筑以及灾后重建的部门参与;
(2)在国家、区域和地方三级确立监管框架,将可持续发展问题纳入城市建设项目的主流,并支持能够扩大创新型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
(3)分析技术和创新应用及其影响方面的市场趋势,并支持对城市化社会经济影响方面的研究工作,从而帮助制定知情的公共政策;
(4)根据城市和城乡结合部不断增长的人口对基本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估计需求,建立区域扩张计划;
(5)运用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模拟工具,预测扩建城市地区未来的交通运输需求,能源、粮食和水资源消耗,垃圾产生以及住房供给;
(6)鼓励城市加入国家和国际合作网络,以借鉴其它地区和国家城市建设的最佳实践;
(7)就提高城市和城市周边地区灾后重建以及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寻找双边或多边合作机会。
Copyright © 2012-202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 130317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