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快递>正文

张辉: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

2018-05-31 北京龙景园 龙景园 点击量:

风景
 

概念与现象是人们认识世界时主观与客观的对应关系,从现象入手,通过人们的主观思考抽象为概念,便形成了人们对此种现象的理论解释。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使理论更具有解释力、更具有普适价值,就必须对所研究的现象观察更为仔细、定性更加准确。要做好这一点实际上是有难度的,因为我们身边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现象具有一般属性,有着普遍意义,而有的现象则仅仅具有特殊性,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如果我们不能区别现象的这两种性质,将不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作为普遍现象进行研究,这样形成的概念与理论则会成为伪命题。即便概念与理论成立,如果概念与理论被不恰当地解释,或者被无限放大,也可能成为一个准伪命题。

当前,在旅游学术界,全域旅游这个在我国旅游实践中不断探索、又经学者过度解释的概念有可能是众多伪命题中的一个。

社会科学通常运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来厘清一个理论或一种观点形成的时间逻辑关系,往往是谁先提出了这种观点,谁先提出了这个理论,以及观点与理论是什么等等,这种分析方法的一个重要缺陷是割裂了社会现象概念与实践的历史关系。社会科学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科学研究是思维与存在关系,是不可逆的,只要思维与存在相互吻合,便会形成发现,便可形成自然科学的理论。而社会科学是人们的思维与社会实践互动的结果,是可逆的,人们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的总结性思维,形成命题与理论,还可通过这种思维与理论去实践社会、影响社会、改变社会。

因此,社会科学研究要厘清种理论或观点的来龙去脉,必须将其放在特定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来研究,才能深刻把握该理论的科学价值。

我国的旅游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大到全的认识过程。上世纪80年代,我国旅游是小旅游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入境旅游为重心、以旅游线路为依托、以主要景区为骨干、以观光旅游为核心、以旅行社为运行方式、以获取外汇为目的。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旅游形成了大旅游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国民旅游为重心、以主要城市为依托、以区域旅游为网络、以度假旅游和观光旅游为核心、以散客服务体系为运行方式、以获取旅游综合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旅游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近年来,全域旅游的概念开始被提出,有的地方叫全景域旅游,有的地方叫全景区旅游。

如果说小旅游和大旅游是从产业层面来认识,那么全域旅游是从空间和产业两个层面来认识的,旅游发展由产业层面向空间层面延伸是符合旅游发展规律要求的。

我们知道,旅游消费实际上是一种空间消费,是人们在惯常环境与非惯常环境之间转换的过程和结果。人们的旅游消费固然需要旅游产业的服务供给,更需要旅游空间的支撑,另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是基于一定空间下的产业发展,离开了旅游空间,旅游产业发展便缺乏依托。同时,旅游产业组织、旅游产业规模和旅游产业效益的取得是与特定的旅游空间相联系的。旅游空间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旅游资源条件都会对该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在我国海南三亚、安徽黄山、云南丽江这些区域空间,之所以能形成多种旅游要素的集合、形成多种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一定规模的旅游产业组织、能将旅游产业做大做全,就是由于这些区域空间具备了旅游发展所需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这就是旅游区位的经济效应。

从我国旅游发展实践过程来看,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三个旅游发展的现实:

一是我国旅游市场需求的演变和旅游消费方式扩展推动的结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旅游消费形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养生旅游、商务旅游、修学旅游、特种旅游需求的兴起使旅游的供给侧发生重大调整,要求以景区旅游供给为核心转向以旅游目的地供给为核心。旅游供给由点向面的推进,为全域旅游的提出创造了市场条件。

二是我国城市建设与功能缺陷挤压的结果。

我们知道,当旅游消费进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时,旅游空间往往是以城市为依托。城市的旅游化过程也是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城市发展的历程表明,城市的功能在农业社会从军事功能逐渐向商业功能转变,在工业社会从生产与居住功能向旅游功能转化。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以及功能设立都是围绕着工业化城市的生产与居住进行的,考虑的是定居者的需要,并不考虑移动者和旅游者的需要。我们考虑的是生产与工作的需要,不考虑生活与休闲的需要,使得城市在旅游功能的配置上存在着缺陷:城市有商业街区,却没有旅游街区;城市有通勤交通体系,却没有观光交通体系。面对着大规模旅游流量,城市功能必然有一个旅游化的过程,为全域旅游的提出提供了现实条件。

三是全域旅游的概念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由旅游管理实践倒逼出来的。

我国部分县域旅游目的地,由于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等资源丰富,在申报国家各类等级景区和度假区时都相继提出整个县打包申报的要求,并自豪地给出了“我们整个县就是一个大景区”的充足理由,这是基层旅游管理者对全域旅游最朴素的认识。可以说,县域旅游经济的实践与旅游管理的探讨,特别是县域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为全域旅游的提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市场基础、现实基础和实践基础,因而,全域旅游一经提出,便得到全国的积极认可。在旅游学界,学者们创造了无数个概念,没有一个概念像全域旅游这样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概念,成为近期的一个热词。

全域旅游是一个好概念,是一个基于我国市场基础和现实基础的好概念,我们一定要给予正确的理论解释,它才能具有普适价值,才会得到学界和社会的认同,才能推动我国旅游的发展。

笔者认为,从理论构建要素来说,全域旅游不是一个理论,仅仅是在经验层面的总结,因为作为理论的基本元素的概念是由名词、抽象定义和经验含义三部分组成。

首先,全域不是一个名词,不具有名词的解释意义,它是由全和域两个词所组成。

由两个词所构成的理论概念也经常有,如经济学名词供求,也是由供与求两个词所构成,但它可以分开解释为供给与需求,在经验含义上具有整体的解释。全域是由全和域构成,全是指什么,域是指什么,我们并没有给予明确的规定,汉语词典中对“全”有多个解释,完备、完整、整个、普遍、纯粹、完美等等,对“域”也有多个解释,地区、区域、范围、局限等等。将两个具有多种含义又不是一个完整名词的词组合在一起,从概念的理论构建来讲,必须在经验含义和抽象定义上给予科学和规范的解释,使概念明确化,理论意义才能成立。然而,全域旅游提出以来,学界却对全域旅游给予了诸多不准确的解释,有些解释不仅在学理上立不住脚,在实践上也是不可行的。如果按照这些解释来推进我国的全域旅游,将使我国全域旅游发展进入一个理论误区和实践陷阱。

其次,全域旅游不能是全市场。

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各地旅游目的地建设与发展的实践基础上的一种认识。旅游目的地是以特定的旅游资源为核心,由于受旅游目的地自然、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旅游目的地具有多种类型。这种由资源条件所决定的旅游目的地类型与旅游者需求动机相结合,必然决定了旅游目的地的市场指向。从市场角度来说,旅游目的地有观光型旅游目的地、度假型旅游目的地、商务型旅游目的地等,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具有不同的市场群体,具有不同的市场重点。一个特定意义上的旅游目的地不可能将旅游市场所有群体都作为目标市场来经营,全域旅游要想形成全市场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因此,全域旅游不具有全市场特征。

第三,全域旅游不能是全产业。

地区经济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经济系统,这个系统是由多个经济产业和社会事业所构成,承担着生产与生活的功能,为居住者和移动者提供多种服务。旅游产业和旅游事业仅仅是地区经济系统的一部分,除了极个别地区,多数地区的社会经济系统不可能形成以旅游消费为单一领域的全产业发展格局。如果这样,旅游需求的短期季节性波动以及长期需求变化将会对地区经济系统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全域旅游不具有全产业的特征。

第四,全域旅游不能是全季节。

受需求时间因素和假日分布与旅游目的地自然环境和旅游类型决定,旅游目的地表现出极大的季节性。旅游目的地的季节性需求波动是客观存在的,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旅游资源配置、多种旅游项目建设、多种旅游产品开发以及季节性价格制定、多种促销手段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削减季节波动极值,但从国际经验来看,这种波动依然存在。在我国,即使是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较好的海南三亚,也没有解决旅游目的地的季节性问题,何况其它地区。一个旅游目的地可以通过多种资源与项目配置削减季节差,从投入与产出的经济关系来看,这种配置是不经济的。因此,全域旅游不具有全季节的特征。

最后,全域旅游不能是全员。

旅游目的地的人口是由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口构成的,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职业与旅游的关联度是不同的,不可能要求一个处在学习阶段的学生从事与旅游有关的工作,也不能要求一个从事非旅游工作的人员从事与旅游相关的活动,因此,全域旅游也不具有全员的特征。

所以,笔者认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消费为平台,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和政策等要素整合、优化和提升,实现区域内旅游与社会经济的融合发展、创建社会共建共享的旅游环境,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的核心不在“全”,而在“域”,是域的旅游完备,也就是通过全域旅游的实践,实现旅游的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和管理域的完备。

从空间域来说,全域旅游是要改变以景区为主要架构的旅游空间经济系统,构建起以景区、度假区、休闲区等不同旅游功能区为架构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推动我国旅游空间域从景区为重心向旅游目的地为核心转型;

从产业域来说,全域旅游是要改变以单一旅游形态为主导的旅游产业结构,构建起以旅游为平台的复合型旅游产业结构,推动我国旅游产业域由“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型;

从要素域来说,全域旅游是要改变以旅游资源单一要素为核心的旅游开发模式,构建起旅游与资本、旅游与技术、旅游与居民生活、旅游与城镇化发展、旅游与城市功能完善的旅游开发模式,推动我国旅游要素域由旅游资源开发向旅游环境建设转型;

从管理域来说,全域旅游是要改变以部门为核心的行业管理体系,构建起以旅游领域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系,推动我国旅游的行业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在这方面,我特别同意李金早同志的观点,“全域旅游就是要把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实现景点内外一体化,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全域旅游是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是跳出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这种观点深刻地道出了全域旅游的实质,说明了我国推进全域旅游的意义。

概念与理论的建立是要指导社会实践,旅游的概念与理论建立,是要能指导旅游实践,推进我国旅游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一个概念与理论的推出,其效益应达到旅游管理部门通过这个概念与理论找到了工作抓手,经济主体通过这个概念与理论找到了商业机会。但愿全域旅游的推出能真正推动我国旅游的实质性发展,不要出现那种“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梁还是那道梁”,旅游还是那个旅游的局面。

作者简介

张辉,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人民政府特聘教授、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

...
扫描二维码,关注龙景园
公司地址:北京朝阳区媒体村天畅园4号楼
24小时电话:15901324468; 010-64528976
邮箱:bjljy_2012@126.com; bjljy_2012@sina.com
本网站部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自网络,一切相关著作权利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主题

免责条款

Copyright © 2012-203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130317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