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1 北京龙景园 龙景园 点击量:
关于功能布局的争论,焦点大家都知道,即行政中心的选址,各种资料的记述也很多,在这里整理了一下。以旧城为中心建设中央行政中心的方案比较多,共同特点是加强了长安街在新规划中的作用,形成长安街、中轴线并美的两轴格局,突出了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地位,在天安门广场周边布置最高民意机构(党中央、全国政协等),最高执行机构(政务院、军委等),在东西长安街(东单至建国门、西单至复兴门)布置各级行政大厦(中央系统、市系统、公司企业等)。其中华南圭方案把中南海作为一处市民公园,并在中南海地下穿隧道,打通东西向干道,称为紫禁东西大路。
朱兆雪、赵冬日方案(1950年)
资料来源:《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资料 第一卷 城市规划》
梁陈方案另辟新城的思路与日据时期的《北京都市计划大纲》(1938年)(以下简称“大纲”)比较接近,是对前十几年关于另辟新城、疏散发展的思路的继承,但梁陈方案和“大纲”的不同之处在于,梁陈的中央行政办公区位于“大纲”确定的的西郊新市区与旧城之间。
《北京都市计划大纲》路网图(1938年)
根据《梁思成与他的时代》图绘制
梁陈方案(1949年)
图纸来源:《北京城市规划图志1949-2005》
考虑到建国初期北京市域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中心城的范围,如果要建立新区,腾挪余地也不大,但梁陈方案也没选西郊新市区,原因可能主要有几个:
一是北平解放后,解放军各军种沿复兴路一字排开驻防,使得西郊成为事实上的军事单位聚集区,1950年,军委决定在日本人开辟的西郊新市区建设“军委城”,到年底,总后勤部、海司、空司、解放军后勤学院陆续迁入,此时再建中央行政区,空间已然受限。
二是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在京郊土改,共没收39万余亩土地,全部收归国家所有,这使得避开日本人的西郊新市区另辟新市区成为可能。
三是另选址建设全新的代表新中国形象的行政中心更有挑战,更能够合于部署,自成一区。
梁陈方案没有实施的原因则有很多:
一是国内政经环境
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新生政权,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集中有限资源发展工业,确立工人阶级领导地位,政府三令五申禁止楼堂馆所建设,周总理就曾在一次谈话中说过“在他有生之年绝不建国务院大楼”;
二是外部因素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新中国开始抗美援朝,国家主要资源集中支援前线,此时再大兴土木建设新的中央行政区已经不可能。
三是党中央、各部委已经进驻旧城,大的格局已经很难改变
四是社会主流对旧城价值认识还有所不足,没有放到人类文化遗产的角度去对待
从后来行政中心的实施来看,其实也是综合了各类意见的结果:
首先一个是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在旧城建设行政中心,在天安门广场周边布置了财政部、司法部、纺织工业部、煤炭部、外贸部、公安部、人民银行,在朝阳门至阜成门一线上,建设了文化部、冶金部、地质部、工人出版社等中央机关及其下属单位,在西单北大街和王府井、台基厂一带建设了中组部、人民日报社、北京市委办公楼,在北海公园西侧的旃坛寺建设了国防部大楼,在东郊建国门以东,日坛以南地区建设了第一个使馆区,在南礼士路建设了市级城建方面的办公机关;
第二个是也部分采纳了梁陈方案,1953年后在三里河地区陆续建成的的“四部一会”及其它部级机关,这里面可能也有朝鲜战争后从军事防备上对中央行政职能“大分散、小集中”布局的考虑;
第三个是利用日本人开辟的“西郊新市区”,建设了西郊“军委城”。
建国初期国家机关在旧城内的分布
图纸来源:董光器《古都北京五十年演变录》
几点体会
一是每一个决定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如果脱开历史背景去评判,容易失之简单。而且对于一个巨大的城市开发计划的定夺,政治经济因素往往可能是首位的。
二是建国初期规划讨论,由于专家的背景不同(有留欧美的,有苏联的),其实也代表了国际规划学界的各种最新思潮的交锋,虽然不一定能达成共识,但相对开放的环境使得许多问题能得到充分讨论,也为下一步的总规编制奠定了思想与理论基础。
三是我们对城市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每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其实都反映了当时对城市发展规律的阶段性认识,但是对于城市这个复杂的巨系统,我们有时象是盲人摸象,即使今天认为是绝对的真理,到了明天也可能是偏颇的,所以如果今天做的事能为未来留有些余地,也就为未来留下了转圜修正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资料.第一卷.城市规划》.北京建设史书编辑委员会
[2]北京城市规划的回顾与展望.施卫良
[3]《北京城市规划志资料篇.》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志办公室
[4]《北京志.规划志》.北京出版社
[5]《北京城市规划图志》.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学会
[6]《梁思成与他的时代》.朱涛
[7]北京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的回顾与构想.柯焕章
[8]《古都北京五十年演变录》.董光器
[9]北京史话.董光器
[10]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施卫良、赵峰
[11]从北京城市性质提法的演变看首都60年的发展.董光器
[12]《城记》.王军
(文/和朝东 石晓冬 赵峰 陈军 王亮)
Copyright © 2012-203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130317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