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快递>正文

丝绸之路旅游开发的思考(3)

2018-06-08 中国旅游报 刘德谦 点击量:

    比如风。在丝路上,现在已经有了“魔鬼城”旅游产品,其实它就是地质学上的“雅丹地貌”。在那里,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风声的不停呼号,看到那奇异陡峭的“土山坡”,更可以体会沟壑与“土丘林”交错变化显示出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致《水经注》将其起名“龙城”)。这种风蚀地貌的奇观,在丝路上还有风城托克逊的石林(我国最突出的火成岩风蚀地貌)等,虽然托克逊石林也有奇幻的形态,但却不同于云南石林的喀斯特现象,而且也不像云南石林那样能够容你在其间悠闲漫步。托克逊的石林丛坡陡地滑(满地是风化后的火成岩石沙),实在让你难于攀登,可是这种挑战游客探险的地形地貌,却最适合打造为吸引当代年轻人的旅游产品。

    比如沙。现在丝路上的沙漠旅游,已经有了骑骆驼和滑沙等活动,但是各类机动车辆的沙漠越野还未能够较为普遍的开展,然而这却是现在年轻人大多喜欢的。而更为引人神往的沙漠穿行探险,在全国却因事故频发而很少有经营者出来经营。其实沙漠穿越探险本是一项十分有益的体育旅游,只要有周密的设计,有方案、有设备、有措施、有培训、有向导、有救援,无论是骑行、车辆,还是徒步,安全穿越沙漠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不妨先从短途做起,先一日,再二日三日,再多日,这项体育旅游的发展实在是很有前景的。此外,诸如沙漠飘伞、沙漠滑翔伞、沙漠动力伞等现代运动,也同样可以创造条件开展起来。

    再如山。登山、攀岩这样的活动各个地方都可以开展,除了特殊的登山项目外,在丝路之旅中开展这类同质活动已难以形成特殊引力。但是,也有富有特色的地方,比如祁连山,雪山皑皑,融雪汇渠,滋润牧草,灌溉农田,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的“祁连人家”的生活,显然与珠江流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农家乐”不相同,这也是发展特色旅游难得的资源。

    再如水。与我国东中部不同的是,丝路上有许多内陆河,其中在历史上被称为“弱水”的也不少,有的现在已经干涸。虽然咸水河与淡水河同样可以出现湍急与平缓,也同样可以形成山水风光,但是它的丰水与枯水,乃至干涸也是富于吸引力的,如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塔里木河腹地的沿河旅游,在沙水交错的环境中欣赏那长寿的胡杨林,这种生态旅游的项目不失为旅游中的绝品。说到水,自然还有新疆吐鲁番等地的坎儿井。因景观奇妙,创造奇绝,人们把它与万里长城、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所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开拓。

    三、正确处理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

    关于古迹与遗址保护的意义,我国的文物学者早在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时,就明确地重申了世界公认的三大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对于人类而言,除了科学研究有利于这些价值的揭示外,向人民群众展示也是它实现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正是有了这些价值,保护的意义才能够体现出来。因此,当我们指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的申遗成功也为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极佳机遇的时候,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要排除它的旅游利用。旅游就是让人们走近它们,从而认识、研究、体现出他们的这些价值来。文物保护专家罗哲文先生在生前就曾经说过“文物(主要是指古建筑)具有不可移动性,只有通过‘旅游’才可以达到用‘物’说话的目的,用‘旅游’来体现其文物的价值。”而且,在另一方面,以旅游的收入来增加文物和遗产保护的资金,也已经是具有世界共识的。

    所以我们也不排斥遗产利用的经济效益。对于遗产地的居民而言,如果遗产地的旅游接待能够带动更多当地居民的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了,而且这也正是地方政府的责任。但是一切旅游活动的开展,一切经营活动的开展,都必须以保护遗产为前提,以惠及当地居民和游客为要务。千万注意,决不能把遗产变为地方政府的“摇钱树”或者外来投资者的“掘金矿”,要防止地方政府与企业勾结把遗产转换为自己的“囊中之物”,或者以“买下经营权”为由制造出封路、封村、封城现象。遗产的公有属性是不能改变的。只有这样,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才有可能真正地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

        这次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仅只是传统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丝路旅游开发,既要充分借助申遗成功的机遇,同时又不把丝路之旅局限在豫、陕、甘、新的22处遗产点。我们不仅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必须有开阔的视野,对丝路旅游认识的视野也必须更加开阔。

...
扫描二维码,关注龙景园
公司地址:北京朝阳区媒体村天畅园4号楼
24小时电话:15901324468; 010-64528976
邮箱:bjljy_2012@126.com; bjljy_2012@sina.com
本网站部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自网络,一切相关著作权利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主题

免责条款

Copyright © 2012-203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130317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