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快递>正文

文化遗产只能利用不能开发

2018-06-08 中国旅游报 龙景园 点击量:

     将文化保护工作异化为攫取经济利益和政绩的筹码,早已背离了文化的要义。应着力革除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短视行为和实用主义思维

故宫

       据新华社报道,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两会期间表示,反对对文化用开发这个“野蛮”的词汇。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对自己的文化遗产用开发这个词,联合国用的是利用,香港和台湾用的是活化。开发的目的是为了经济,不是为了精神、文化的传承。

    “开发”与联合国的利用、香港的活化区别在哪里?这种区别又说明了什么?这是一个问题。对待文化遗产选择不同的词语体现着不同的姿态,表明不同的价值考量。笔者以为,之所以选择用开发,在于其把文化遗产当成了筹码,用来换取短期利益和一时荣耀的工具。并且,在开发的背后,只有遗产,没有文化,只有用来装点门面的“物品”,没有张扬文化的精神。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了诸多病态性的怪象:一是功能错位,遗产的文化精神功能被经济功能遮蔽;二是性质错位,文化遗产等同于旅游资源,甚至在一些地方,没有旅游价值和商业价值的遗产就等于“废物”;三是保护成了“口号”,开发乃至破坏成为遗产的“命运。

    这再一次提醒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化”和“GDP化”是很危险的倾向,决不能让其泛滥,应该及早救治。民俗专家早就对目前非遗保护中向钱看的问题表示严重担忧:“现在有些地方的泼水节天天泼,来一拨泼一拨,这种挣钱法,还有什么文化保护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国家弘扬民族精神、实现独立自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文化诉求。并且,保护好“非遗”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延续民族的灵魂血脉。只是现实中的诸多怪象和悖论越来越让我们背离了常识,甚至走向了反面。

    有关报道显示,我国从5年前引入“非遗”概念,短短几年,成为拥有世界级“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非遗”保护热潮掀起的20年,也正是“非遗”消失最快的20年。

    本应是长远的保护工作,在我们这里异化成了短期工程,最终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边缘化、濒危化,丧失了其固有的文化品质,致使保护成为破坏。这不是野蛮又是什么呢?

    从深层次上说,对文化遗产用开发这种野“蛮词”汇表明我们对非遗的公共文化价值认识不足。现实中,一味将文化保护工作异化为攫取经济利益和政绩的筹码,早已背离了文化的要义。这是严重的价值迷失。

    当下,应着力革除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短视行为和实用主义思维。

...
扫描二维码,关注龙景园
公司地址:北京朝阳区媒体村天畅园4号楼
24小时电话:15901324468; 010-64528976
邮箱:bjljy_2012@126.com; bjljy_2012@sina.com
本网站部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自网络,一切相关著作权利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主题

免责条款

Copyright © 2012-203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130317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