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旅游小镇>正文

中国规划3500个新城容纳超世界一半人口,从哪找34亿人来住

来源 龙景园网 2018-06-09 龙景园

在特大城市限制人口、中小城镇扩容的情况下,一些中小城镇迫切希望加速发展,纷纷提出2020年、2030年人口倍增的目标。国务院有关部门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以上新城新区超过3500个,规划人口达34亿。

城市

这些规划能容纳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的新城,谁来住?

1全国规划3500多个新城容纳34亿人口
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6.1%,“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说:“目前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9.9%,未来还要提高5个百分点,相当于有1亿人在城镇落户,任务艰巨。”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比起这个艰巨的任务,一些地方提出了更加宏伟的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调查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及县以上的新城新区数量3500多个。据该中心此前发布的调查显示,这些新城新区规划人口达到34亿。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的研究显示,3500多个新城中,国家级新区17个;各类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综保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等约500个;各类省级产业园区1600多个;较大规模的市产业园1000个;县以下的各类产业园上万计。
“规划人口34亿,约相当于中国目前人口规模的2.5倍,足以装下全世界约一半人口。”华南城市规划学会会长、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胡刚表示,这种规划显然脱离实际。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中国人口的生育高峰已经过去,即便全面放开二胎,人口增速不会出现大幅上涨,城镇化的主要增量来源于进城农村转移人口。考虑进城意愿、落户能力等多方面因素,不管怎么算,也填不满34亿人口的“大坑”。

如何落实人口规划?西部、西南部几个地市规划部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抢人”。除了进城农村转移人口,一些城市也把人口引进目标聚焦在区域和城市间人口流动上。
中国区域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南开大学教授郝寿义等受访专家表示,城市人口规模差别化调控的信号已经明确,特大城市严控人口规模,中小城市加快放开落户制度。随着特大城市人口“溢出”,对小城镇、小城市来说,可能会迎来承接一部分大城市转移人口的利好。
然而,现实中担当集聚人口重任的中小城市却面临尴尬。近期出版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显示,中国农民工流向地市级以上的占70%以上,流向小城镇的不到10%。
北京某事业单位的小张近期选择回山东济南工作。在他看来,虽然在北京生活成本大,还面临户籍、住房等限制,但回老家县城工作显然更不现实,“发展的机会、就业的机会都少得多。”
一些地方不仅面临引进人口难,还处于人口净流出的“失血”状态。记者近日在“小吃之乡”福建沙县看到,在县城新区,数十个楼盘正在促销,即使一些售出的房子,入住率也并不高。
“为了去库存,沙县从2014年就停止住宅用地的供应。”据该县建设局罗积清总工程师介绍,目前沙县楼市均价每平方米四五千元,相对于高峰期房价已接近“腰斩”。
福建省沙县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沙县全县人口26万多,按照规划,到2030年城关人口要达到35万。“现在四分之一的人口都外出从事小吃行业,人口不净流出就不错了。”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教授许学强认为,随着特大城市控制人口规模以及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人口出现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流动的迹象,但要“抢人”,需要硬实力,很多中小城镇城镇化和产业化脱节,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再加上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造成中小城镇仍在“失血”。“首先要明确人来了能做什么,而不是简单把人忽悠到城里买房,当做去库存的‘接盘侠’。”许学强说。
3亢奋的城市规划根由是土地财政
规划人口的激进扩张,背后是地方政府对土地指标的狂热追求。”胡刚表示,每多一个人进入城镇化序列,与此对应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就多。例如,按照目前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米计算,20万人口和40万人口的土地指标差别很大,潜在的土地出让收益就多,根由还是土地财政在作怪

最新公布的《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显示,“十二五”时期全国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约20%,远高于同期城镇人口11%的增幅,城镇建设用地增长速度约为同期城镇人口增幅的180%。
专家指出,规划、土地、人口三者紧密联系,规划人口“画大饼”,直接的影响就是房地产过度开发,去库存艰难。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的研究显示,云南某城市一个新区,招拍挂土地中,住宅高达74.63%,商业服务业设施项目只占15.53%,工业项目只有5.24%。
中原地产首席市场分析师张大伟分析,目前一些三四线城市的新城发展过多偏重于住宅这一单一模块,34亿的人口规划意味着房地产市场又要大发展,将进一步增加难以消化的商品房库存。
专家指出,这类行政造城功能单一,很难形成持续扩大和升级的消费需求和服务需求,不能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来吸引人口聚集。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蔡翼飞等指出,以规定地、以建定需的“拍脑袋”规划,必然会让土地利用粗放低效。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坚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新突破应主要靠市场机制而不是政府行政手段,靠行政手段增加中小城市数量,会造成严重的资源“空间错配”。
胡刚等人建议,应在区域和省一级对发展方向、人口规划进行统筹,探索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规划相结合。一些基层干部表示,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对规划进行调整,协调好“一张蓝图绘到底”和城市实际发展需要,注重规划的延续性和科学性。
延伸阅读:
“34亿人口”的新城规划泡沫是怎么吹起来的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新华社报道,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以上新城新区超过3500个,规划人口达34亿。有网友据此估算,规划的这些新城可以容纳全世界近一半的人口。
规划是未来发展的蓝图。但恐怕谁也没有想到,把全国各地的新城规划简单地做个拼图,竟然会得到如此一个夸张的画面。这直观地反映了一个问题:各级规划之间相互脱节,地方规划往往各自为政。由此也可以看到,各地都在关着门,以描绘蓝图为契机,摊着自己的大饼,而不去管甚至没想过这会给整体层面带来多么严重的问题。
有人认为,规划不等于现实,因此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然而,三四线城市楼市的库存积压就是盲目规划的恶果。其实,全国各地规划新城人口达34亿已不算什么新闻,早在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就提到过这个数字。这表明,新城规划建设“摊大饼”的问题存在已久。近期媒体再次确认这个数字,有积极的警示意义:一是几年间这样的规划结果并没有得到有效纠正,这迫切需要采取措施;二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为稳定增长各地各级规划批复的频度、密度在增加,应当严防规划过多、过度而再成“摊大饼”。
有些地方规划部门把规划过度解释为超前规划,认为规划过度也没有错,只是暂时超出了当前需要,解决规划超前他们缺的只是人。因此就不难理解,部分地方规划部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抢人”。
靠规划如何抢人,这让人很难想象。但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那就是得到批复的这些新城规划,大多带有几个关键词: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然而,很多规划在落实时,往往忽视了这些关键词。而恰恰是这些软环境建设不到位,让那些规划下的新城有房市无人气。被招商引资、房地产开发等各种概念炒作,消费了新城规划这个概念后,地方发展迅速沦入沉寂。有的规划无法落实成为墙上的一张图,有的新城建好而人迹罕至成为“鬼城”。
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不应是一句空话。到地方采访,相关的部门负责人大多能将“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念得顺嘴顺口,然而谈到如何真正做到这几个字,他们又大多感到头疼不已。在东部某三线城市,当地政府设立政策:大学生落户可享受购房补贴,然而响应者并无明显增长。反倒是在当地务工的数千名农民工,有落户的意愿却难以迈过落户的门槛。这些地方有条件、有空间吸纳这类外来务工人口,但却不愿意支付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因此,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城市积极为填充规划而“抢人”,却又把人口进城的门槛抬得太高,拒绝潜在的新市民。
从规划“摊大饼”到“抢人”的势利眼,可以看到地方规划的扭曲和城市之间竞争的激烈。这也表明城镇化过程中,我们仍有许多课要补:人口和产业层次的提升,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如果每一个城市都定位高端,既忽视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也容易堵住人口流动渠道,给自身发展设限。“34亿人口”的新城规划拼图戳中了城镇化进程中的软肋,如果不能有效转变发展观念、加强区域协同、切实以人为本,它就会成为中国城镇化的一块伤疤。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已明确:以城市群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这意味着,科学的城市发展导向是中心多元结构,城市之间应该取长补短形成互补关系,而不应该继续闭门造车、各自为政、无序竞争。
...
扫描二维码,关注龙景园
公司地址:北京朝阳区媒体村天畅园4号楼
24小时电话:400-030-1357,15901324468; 010-64528976
邮箱:bjljy_2012@126.com; bjljy_2012@sina.com
本网站部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自网络,一切相关著作权利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主题

免责条款

Copyright © 2012-202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 130317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