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精彩研究>正文

新型城镇化的未来与机会

来源 龙景园网 2018-05-30 龙景园

新型城镇化

导言

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城镇化未来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这是“特色小镇”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意味着新型城镇化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在未来有望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时间当中,城市空间扩大了二三倍,城镇化率也达到了52.6%。但是,空间城市化并没有相应产生人口城市化。中国有2.6亿农民工,户籍问题把他们挡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他们是被城镇化、伪城镇化的。如果挤掉水分的话,我国只有36%的城镇化率。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基本完成城镇化,我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指导思想不会变。探索和展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中长期发展过程,其内涵应当体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多元推动、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全面协调、低碳生态、上下互动等基本特征。

新型城镇化

(一)新型城镇化将促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发展

传统城市化是先推进工业化发展的城市化模式。这种模式下城市化与工业化基本上是同步的,缺乏统筹安排,也没有科学的城市规模概念,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往往并未被城市管理者所考虑,当发现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出现时,已为时过晚,要改变城市现状已经不易。
传统城市化模式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所以,需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城镇化难点问题。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提升城镇规划建设水平、制定实施城市群规划,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完善。
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提升地级市、县城和中心镇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方便农民就近城镇化。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加强城市供水供气供电、公交和防洪防涝设施建设。坚决治理污染、拥堵等城市病,让出行更方便、环境更宜居。
我国的城镇化体现了我国经济双重转型的特征。我国经济的双重转型是指:这种转型既是“发展转型”,又是“体制转型”。“发展转型”意味着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体制转型”意味着由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

(二)新型城镇化未来发展方向

从国外经验看,70%定义为高度城镇化,以2014年54.77%为基数,我国还有15个百分点的加速和深化空间。不过,50%以后进入的是城镇化后半程,将围绕更智能和更人性的宗旨,目标是高质量和高效率,不同以往追求规模和速度的发展思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向中西部倾斜,推动城市群兴起。目前我国东中西三个区域城镇化率差异明显,呈现阶梯性特征,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还有巨大提升空间。2008年以来国务院批复的区域规划16个,其中较多定位于中西部地区,包括广西北部湾、长株潭、关中-天水、成渝经济区等。依靠城市圈内增长及带来的扩散和溢出效应,东中西部的城镇化率还将进一步提升,且差距不断收窄。
其次,积极挖掘中小城市、县级区域的发展潜力,将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域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从产业上看,城镇化率50%以上的东部地区向第三产业转移,而50%以下的中西部则继续工业化,着力发展第二产业。
最后,发展更智能和更人性的城市,包括有效的城市治理制度,广泛收集居民需求并及时作出响应,同时发挥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完善土地制度,加强城市土地规划,构建多样化的功能区域,根据居民需求变化作出开放式的调整;发展绿色、低碳的生产、运输和生活方式,积极倡导和采用此类工具,提高能源循环再利用率;尽可能地孕育和形成知识创新中心,并加强与实际产业应用的关系。

(三)新型城镇化给企业带来的机遇

新型城镇化会带来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如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传统模式靠钢筋水泥堆砌的城镇化难以持续。根据EIA的最新预测,2008—2035年中国年均碳排放增速为2.4%,远高于OECD要求的0.4%,这种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的旧式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而新型城镇化可能是未来掘金点之一,包括基础设施、城市绿化生态修复、水务、脱硝和建筑节能等内容。
其次新型城镇化加速必然带动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加速,高效率低能耗是大势所趋,智慧城镇一定会取代过去粗放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因此智能交通、节能建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医疗信息化、以及安防等都将获得快速发展。
再有,新型城镇化出现突破,拥有土地资源的企业将迎来新的资产增值,例如拥有农地、林地储备的企业,拥有拥有大量城镇土地储备,未来可能转为商用的企业,还有自有工业用地可转为商业用地的工业企业等。

...
扫描二维码,关注龙景园
公司地址:北京朝阳区媒体村天畅园4号楼
24小时电话:400-030-1357,15901324468; 010-64528976
邮箱:bjljy_2012@126.com; bjljy_2012@sina.com
本网站部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自网络,一切相关著作权利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主题

免责条款

Copyright © 2012-2022 bjljy.net 北京龙景园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 13031737号